画的最大特色是尽管是画的发生在中东和以色列的圣经中的事,但把所有的人和物都中国化了,甚至耶稣进耶路撒冷时的耶路撒冷城,也是典型的古代中国城市城门,城门上写着“耶路撒冷”。画家的署名和印是“燕山,小斋,徐任受公”。另外还有一枚印章,但很难辨认。燕山在今北京北部与河北省交界处。现代画家里有燕山派,但历史上似乎没有“燕山派”画家,可能画中只是表示地名。 阅读全文 Read more [...]
这是一封1940年林语堂给赛珍珠的信,邀请赛珍珠参与和资助美国不参与日本侵略委员会(ACNPJA)。为信作中文翻译时,我眼中常充满泪水。信中不仅充满对中国人民的爱,也能感受到那个年代成长的一名中国学者的理性、温良、和人道主义精神(对日本人民也充满了关切)。而林语堂的成长与教育经历以及ACNPJA强烈的传教士背景,又让人感受到圣经要基督徒坚持公义和爱邻舍的劝勉。 阅读全文 Read more [...]
最近读到岳州1909年《盘湖书院》和1910年《湖滨书院》两本小手册[1、2],每本记载了学校当年的教师名字、各年级的学生名字和课程安排,以及校规校纪。手册是一位美国商人在销售,他是从一位住进了养老护理中心的老太太那里获得的。老太太的外祖父是美国归正教会的传教士傅克立(Jonas Frank Bucher)。傅克立1906年到中国,先在岳州湖滨书院教书,1911年被派往沅陵建立朝阳学校并长期担任校长。因此,手册是来自傅克立的遗物。详见附录。 阅读全文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