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看医生 “救死不扶伤”亲历好坏两面

加拿大的全民公费医疗体系一直为世人称道,但看病等候时间过长却也是个实实在在的大问题。
来到加拿大以后,前前后后也看过几次医生,但那大多是每年的例行检查,或者是看些无关紧要的小病,所以对于提前个把月的预约,或者是几个小时的排队等候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倒是不久前两次陪妻子看病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和感触,这感触也是喜忧参半,好坏不一。
我们先来说说好的。
大约是三个月前的一天夜里,我们一帮人去朋友的酒吧玩儿,玩得高兴,忘了时间,回到家已是凌晨两点。躺下刚迷糊一会儿,妻子就被强烈的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弄醒,一量血压,高压190,低压100,心跳100,我惊慌失措,连忙拨打了911。电话那端,接线员询问了地址,以及病人的情况,并告诫我灰捕拮樱盟3制骄惨缘却然と嗽钡酱铩K臀宜祷捌诩洌然こ涤Ω靡丫龇⒘耍蛭皇嵌潭碳阜种拥氖奔洌然こ稻偷酱锪宋壹颐趴凇?/p>

两名救护人员提着两个大的急救箱进来,麻利地给妻子量血压,测心电图,并详细询问发病情况和既往病史。检查结果除了血压居高不下,其他一切正常。救护员征求我们的意见,要不要去医院,我们说去,他们便迅速地拿出可以折叠的椅子,其实那是一个折叠的担架,根据情况可坐可躺,然后把妻子抬到救护车上。我想坐在后面陪着妻子,被其中一名救护人员拦住了,他让我与兼做司机的另一位救护员一同坐在驾驶室里,他自己则坐在后面负责看护病人。救护车车顶闪着灯向着医院疾驶。我人在前面,却对躺在后面担架上的妻子十分担心,好在救护车驾驶室的仪表盘的位置有一个显示屏,透过显示屏,后面的情况我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只见妻子闭着眼躺在担架上,坐在一旁的救护员在试图问着妻子什么,时而也活动一下妻子的手臂,或是帮妻子盖盖毛毯,做做检查。不一会儿,后面传来了救护员的声音:血压已经下来些了!司机怕我听不懂,或是听不清就又重复着说一遍。又过了一会儿,后面又传来:血压已经恢复正常了!司机又是一句重复。我的紧张也随着他们一遍遍的病情通报而逐渐的在减弱。后来我问妻子,那个救护员都跟你说些什么,妻子说:可能是为了让我放松吧,他让我笑一笑,害怕我听不懂,还把两个食指放在嘴角,向上比划成月牙形。
到了医院,妻子被推到了一个类似于急救室的房间,第一时间,处置人员到达,随后是检查、用药、打点滴,没过多久,妻子的病情明显好转,血压已完全恢复正常,眩晕感觉也逐渐减轻,人看上去也不再痛苦而只是在睡觉。
当天早上,妻子的病情明显好转,工作人员便把妻子推到了病房区。我这才发现,这里所有的病床都是带有轮子的,像车一样想去哪儿就推到哪儿,各个病房的门也都足够大,病床可以直接推进推出,就连挂点滴瓶的架子也都有轮子,送病人也是连吊瓶架带病床车一起推走,非常方便,根本不需要搬动病人,减轻了病人的许多痛苦。再仔细一看,我发现医院里所有的房间都没有门槛,就连厕所也是如此,病人上厕所自己推着扎点滴的架子就行,如果是坐轮椅的病人,有专门的老人残疾人的厕所,那个门更宽一些,直接摇着轮椅进去就成,不像国内有的医院病人上厕所,还要上两蹬台阶才可以蹲上去的。
病房区域很大,中间是医护人员的办公区,两边是半开放的一间间隔开的病房,安静宽敞的走廊,两边的墙上整齐的挂着洗手用的消毒液,消毒湿巾,以供人们随时取用。每个病房可容纳两个病床,天花板上都有现成的滑道,宽大的帘子随着这些滑轮随意开合,需要时合上帘子每个病床又变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在医院,家属什么也不用做,只是起个精神安慰的作用,凡事有医护人员操办,而且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并且这里的医护人员分工很细,妻子先由救护员开车送到医院,然后主治医生进行检查,普通医生进行处置,接着是护士打点滴,专门的工作人员再推车将妻子转到病房区,接下来由护理人员负责全面的生活照顾,所以,这里的绝大多数病人根本没有家属在场,偌大的医院也因此显得十分安静。
大概九点半左右,传来了一阵饭香,正在纳闷的时候,分餐的工人已经推着餐车站到妻子的病床边,问:是躺着吃,还是坐着吃?根据需要,躺着有躺着吃的架子,坐着有坐着吃小桌。我想我们又不是住院,也没定饭呐,是不是弄错了,一问,所有在病房区观察和住院的病人,都免费供饭。我看了一下有一小盒牛奶,一小袋麦片,点心、果汁‘茶,妻子根本就吃不了,我也跟着蹭了一顿。吃完饭,主治医生来了,对妻子的病情做了个简单的总结,结论说是由于眩晕症引起的高血压,不要紧,然后便告知我们可以回家了。这里的医院看病、住院的费用全免,还管饭,所以一般也不多留你,就是生孩子也是头天生,第二天出院。
入院十个小时连吃带喝,再看病,用药,竟然一分钱都没花。倒是一个月之后收到的一张170元的急救车的账单,使妻子感到有点儿心疼。
(再来说说坏的)
在加拿大正常看病都是要提前预约的。
加拿大人一般都有家庭医生,所谓的家庭医生不是上门服务,更不是随叫随到,就连你有个紧急情况想打个电话咨询一下也是不可能的。其实,家庭医生就是经常给你看病的固定医生,一般来说,你不管有什么病,都要先去你的家庭医生那里,当然同样需要预约,通常要等候一两个星期到一个月左右。家庭医生看完病,如果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他/她会给你推荐到其他专门的医院,还要重新预约,还要一两个月甚至更久。看你检查啥,做心电图,简单,有时等候一个星期,运气好的话,也有的大医院到那儿就做;如果是核磁共振,可能就得等个一年左右了。当然,也有快的,比如一般的常规检查(验血,验尿),你只要拿着医生给开的单子,第二天一早直接去社区医疗中心就行了。这么说吧,一般情况下,一个病没个一年半载的是看不完的,当然这都是指慢性病,如果是人命关天的事,那就快了,医院也不敢耽搁。前几天我的朋友得了急性肾结石,疼得要命,到了医院直接住院,第二天安排手术,第三天出院,三天搞定,分文没花。
所以有人给加拿大的医疗体系总结了一句话,就是“救死不扶伤”,我看倒是很有道理。
最近一段时间,妻子的身体状况不是太好。白天还都正常,到了半夜一向睡眠超好的妻子就会惊醒,自感心悸、紧张,血压升高。拿来血压计一量,果不其然,高压常常会在180以上,低压也有100左右。好在我们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并且这一症状常常是过个十分、二十分钟之后就会减轻,血压也会慢慢回落,我们也就没有着急去医院检查。上个星期二的晚上八点多,妻子又感到心悸,紧张,血压高,一量,高压187。虽然没有太明显的不适,但还是有点儿担心,一想约家庭医生还指不定啥时候,还是去看个急诊吧,希望医生能给开点降压药什么的,也只有这个办法才可以不用预约而直接见到医生。
医院离我家很近,开车十几分钟就到了。进了急诊大厅,一看大约有四五十人在候诊,我们在机器上拿了个号,我一看121. 听着麦克风里正在叫107号,我们想十几个号应该很快吧,就坐下来等候,谁知十分钟也喊不到一个号,再一打听,被叫到号的只是到检查室简单做个检查然后再分诊,真正看到医生还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呢?妻子感觉好多了,便和我商量着别等了,先回去,明天白天再说!回家的路上,我们还是觉得有点儿担心,便又到一家连锁药店在自助式的血压计上量了一下,高压197。不行,还得回去!调头,返回医院。耽误了半个多小时,到了医院,叫号才叫到114号,没办法,耐心等待!
晚上9点半左右我们进到了分诊室。
走进检查室,量血压,高压193. 其他一切正常。医务人员跟我们说,虽然看似一切正常,但血压总是这么高还是不好,建议我们还是要看医生。我当时感到奇怪,我们来这儿不就是看医生吗,还建议什么,后来才知道,他是暗示我们要有耐心,因为很多患者忍得住病痛,却无法忍受漫长的等待,就索性回家不看了。既来之,则安之,我们做好了准备,等!
过了十分钟,登记窗口在喊妻子的名字。
妻子起初以为是分诊人员看她的血压太高,要提前给她看病呢,我们心里还暗自庆幸。谁知到了窗口只是出示医疗卡,办理简单的登记手续,然后便叫我们回到大厅继续等候。这一等竟是整整12个小时!12个小时,如果是乘飞机从多伦多到北京算是正常,并且我们事先知道时间,我们有准备,飞机上睡,飞机上吃,飞机上看着电视。可这是急诊哪!在大厅里整整等了一夜,最主要是你不知道你前面有多少人,要等待多久,况且救护车一次次地送来更急的病人,医院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你到底还要等多久,所以我们就是这么干等。我们原想着可能要几个小时,到了凌晨1点钟,妻子就想要放弃了,想要回家。我一想,反正都等了四个小时了,再有两个小时咋也看上了,等等吧,坐着硬板凳,我还不敢打瞌睡,怕错过了“广播找人”,耽误了大事,于是就这么坐着,等着。到了凌晨4点钟,实在熬不住,就又想回去,想一想已经到这份上了,死熬吧!看看那些外伤患者,简单包扎一下,又出来等着,看看几个月大的孩子发着烧哭着闹着还在等着,看着颤颤巍巍的老人坐在轮椅上也在等着……
等到早上六点钟,我们的忍耐快到了极限,我找到工作人员说:我们已经等了九个多小时了,时间太长了。她说:这不算长,在这里最多的等过十五个小时呐。天哪,不要说病人,就是好人要等上十五个小时会是一种什么情形,直接就见医生了。
终于,早晨8点半钟,在整整等了12个小时以后,我们被点名叫到了10号诊室。
走进诊室,里面空无一人,一名医护人员走了进来,告诉我们稍等片刻,一会医生就会进来。十分钟过去了,没见到医生的影子,我怀疑是不是我听错了房间号,就走出去询问,工作人员查了一下说没错,又叫我们回屋里等着。我们大眼瞪小眼地又坐了十分钟,还是没人进来,我耐不住性子又走出去,原来的问题又问了一遍,回答还是叫我们在里面等着,让人觉得实在是不可思议。终于早上九点钟,医生走了进来,问了一下情况,然后拿出听诊器前胸后背听了听,他甚至连血压都没量,然后告诉我们没什么问题,一切正常。他说偶尔的血压升高,即使“很高”都算是正常,如果高血压的症状持续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诊断为高血压,按他的分析妻子的关键问题是心理紧张,并告诫妻子不要心理负担太重,也不要天天量血压,一周一两次就行,过一段时间如果还高再把结果给家庭医生。
十二个小时的大厅等候,半个小时的诊室等候,医生的不到五分钟的检查,就把我们打发了。但我们还是很高兴,也忘记了疲惫,毕竟没事就好。
回家的路上,想起了家庭医生曾半开玩笑地说到妻子的血压“在家不高,到医院高”的现象时,说妻子患的是“白大褂恐惧症”。又想起很久以前女儿第一次上幼儿园的故事。当时的沈阳市委幼儿园的老师的服装就是白大褂,女儿刚走进幼儿园里,看见“白大褂”扭头就跑,边跑边大声嚷嚷“我不打针!我不打针!……”
看来这“白大褂恐惧症”也是可以遗传的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