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宁波方言《地理书》——传教士把现代科学介绍进入中国的一个实例


1852年宁波方言《地理书》——传教士把现代科学介绍进入中国的一个实例

一、书的外表及来源

图一是1852年用拼音方式写的宁波话的地理书(Di-li Shü)。这是第一卷和第二卷的第一版。是中国传统的线装本。据哈佛大学的介绍,该书共有四卷[1]。参考文献[2]说,由于声母简化和元音音位变化,160多年来宁波话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宁波人读起来也会感到费力。看来该书即使只从宁波话的语言历史记载角度看,也是十分珍贵的。


图一、1852年宁波方言地理书第一卷和第二卷。

2009年发表的参考文献[5]说此书的存世量已经很少,全世界无人收齐全套四卷,当时海外发现的只有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有第二卷和第三卷及牛津大学藏有1852年版的一卷和1859年再版的一卷。哈佛大学的书上有作者丁韪良送给当时在上海的传教士帅福守(Edward Syle)的签字[1]。我收集有较多的帅福守的书信、日记及他第一位太太(英年早逝)的书信,是他的后人过世后流入市场的(详见我的《几份有关早期上海基督徒决志、受洗的资料》一文)。但哈佛大学应该是更早就拥有了该书,因此可能是当时帅福守本人赠送给哈佛的。参考文献[5]认为私人收藏家也很可能无人藏有该书的全套。

图一中出售的两卷是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东亚图书馆注销处理而得以流入市场的,书上盖有该东亚图书馆注销撤出的印章。但明尼苏达大学是在2009年之前还是之后注销这两卷书的?无资料可查。哈佛大学藏本是来自传教士帅福守,明尼苏达大学的是从哪里来的呢?我认为很可能也是来自一位传教士,而且很可能是一位当时或随后也曾在宁波事奉过的传教士。理由是这两册书中有少数宁波话拼音单词注有英文词义解释,很可能是书的原拥有者能读懂书中的大部分宁波话,只需要对其中的少数词做英文注解。


图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东亚图书馆注销处理该两卷书时在书上的盖印之一。

二、《地理书》的内容

在这两卷的书封面《地理书》标题之下,有用英文手写的副标题。第一卷是“西方国家习俗”(Customs of West Nations),第二卷是“希腊历史”(History of Greece)。结合书中的附图判断,这应是每卷的内容主题。网上看到的介绍说,第三卷中的地图是“大清一统图”[2],因此判断第三卷可能是讲中国地理。第四卷的内容网上没有任何介绍资料,据1859年将四卷综合起来的再版内容推测,第四卷可能是讲宁波地理。这样,全套书由世界到中国再到宁波。此外,在第一卷封页后的第一页上写着:“Di li shü lin væn-koh kwu-kying z-tì yiu-tin kong-tsing”(地理书与万国古今 z-tì yiu-tin kong-tsing)

第一卷共有75页,分两部分。第一部分(Kyün 1)共有六章(6 tsông),第二部分共有11章(11 tsông)。每章的后面都有Meng-go shih-wô(内容提示提问)。该卷附有五张图。第一张是西半球地图(Si Pun Qyiu),第二张是东半球地图(Tong Pun Qyiu),第三张是火轮车子 (Ho-leng-ts’o-ts,即现在的火车),第四张是火轮船(Ho-leng-jun,即现在的轮船),第五张是Jun-li-hyiang(船里厢-船内餐厅)。网上普遍认为火车在中国最早的名称就一直是叫火车,但是该地理书中表明刚介绍到中国时,是被称为“火轮车”。


图三、《地理书》中的西半球地图。由于折叠处宽过书本,地图折叠处破损教严重。

当时称太平洋为东洋,称大西洋为西洋。我们小时候称日本人为“东洋鬼子”,可能就是因为以前称太平洋为东洋的缘故。上图中北美洲为”Poh-üô-Me-Li Kyüo“(北方美丽洲),南美洲为”Nen-üô-Me-Li Kyüo“(南方美丽洲)。欧洲、亚洲、非洲的中文名称都来自音译然后缩写简化,但“美洲”这个名称可能是来自发音的意译。可能是最早翻译这名称的地方,其方言中“A-me-ri-ca“的发音与“美丽”的发音相同。希望大家阅读时,留意一下你家乡话对“美丽”、“漂亮”等词的发音,若真的是与“A-me-ri-ca“发音相似,别忘了告诉我一声。


图四、《地理书》第一卷中的东半球地图。图中亚洲称“亚细亚”,非洲为“Ah Fi Li Kyüo”(阿非里洲),欧洲为”Eo-Lo-Pô Kyüo“(欧罗巴洲)。这些可能是这些洲最早介绍给中国时的名称。


图五、《地理书》第一卷中的火轮车(火车)图。这可能是最早向中国人介绍火车的图片。


图六、《地理书》第一卷中的火轮船(轮船)图。

《地理书》的第二卷共45页,与第一卷的页数连续,所以是第76至120页。内容也与第一卷连续而被称为第三部分(Kyün 3)。该卷共有七章文字及二张图。一张是希腊人图,一张是以希腊、以色列为中心的圣经地图。国内有的作者将这四本书称为四册。但从其内容、页数均是连续的,英文也是称其为卷(volumn),还是称为四卷更为合适。


图七、《地理书》第二卷中的在奔跑的希腊人(Hyi-Lah Nying Læh-tih Peng)附图。


图八、《地理书》第二卷中的圣经地图(Sing-Kying Di-du)附图。

现将书的第一卷每章的标题翻译成汉字列在下面。书中没有单独的目录页,但第一卷的各章多注明有标题。只有第二部分的第三章和第七章没有标题,因此我就分别选用了该章的第一句话代替。第二卷讲希腊历史,则所有各章都没有标题。由于不懂宁波话,我是通过对比用该拼音方案拼写的圣经《路加福音》与官话《路加福音》中的汉字来反推这些拼音可能对应的汉字发音,然后通过反复的发音朗读来推断翻译的,难免可能有错,希望有懂宁波话的朋友能费力帮助指正。尤其是第二部分的第九、第十章的标题,翻译还十分的不确定。

Vol. I 第一卷:西方国家习俗
Kün 1: 第一部分(卷1)
Di Ih Tsông: Kông-kyiu Di-li yiu dza-go hao-chü? 第一章:讲解地理有什么用处(啥好处)?
Di Nyi Tsông: Kông Di-gyiu-go yiang-shih 第二章:讲地球的形状(样式)
Di Sæn Tsông: Di-gyiu z dza feng-fah? 第三章:地球的划分(是怎分划)
Di S Tsông: Kông Di-gyiu min-teng z-jün læ-tih-go ts-ka 第四章:讲地球的陆地表面(min-teng:面teng;z-jün:自转?是船?; læ-tih-go:有的?; ts-ka (ng-ts:儿子;)(讲五大洲,海峡等)
Di Ng Tsông: Kông Yün-shü-di 第五章:讲岛屿(Yün-shü-di,发音:园书地)(讲什么是岛屿、英国、夏威夷等等)
Di Loh Tsông: Kông Chong-koh di-ming  第六章:讲中国地名地理(讲中国在哪里、广东、福建、湘江……)

Kün 2: Kyün Nyi. Siao-Ying. Meng-go shih-wô 第二部分(卷2): 引言(Siao-Ying, 发音:小引). 是讲什么( shih-wô: 这话)
Di Ih Tsông: Kông Si-pin ‘ang-lu fông-fah. 第一章:讲西方铁路(’ang-lu:轮路,传路)方法。 (该章讲铁路、火车、轮船等)
Di Nyi Tsông: Yi z kông Nyih-vu , wa-yiu Din-Kyi. 第二章:又是讲蒸汽(Nyih-vu:热雾),还有电器
Di Sæn Tsông: Ing-we keh-sing fah-ts tu z doh-shü nying k’ao-hyiu-ch’ih-læ-go, keh-lah tsæ kông Si-pin nying doh-shü. 第三章:因为所有的方法(法子)都是读书人发明(k’ao-hyiu)出来的,所以(keh-lah)才讲(tsæ kông)西方人读书。
Di S Tsông: Wa yiu ih-yiang shü, veng veng nying-kô tu iao k’en-go, ziu-z pao。第四章:还有一样书,家家人都要看,就是报纸(ziu-z pao,就是报)
Di Ng Tsông: Kông Si-pin Kyiao-meng 第五章:讲西方宗教(教meng)
Di Loh Tsông: Yia z kông Si-pin kyiao-meng 第六章:再讲西方宗教(又是讲西方教meng)
Di Tsin Tsông: Ing-we Tin-chü kyiao z kying pah-sing k’en Sing-Kying…… 第七章:因为天主教是……
Di Pah Tsông: Kông li-pa-dông teh en-sih-nyih 第八章:讲礼拜堂的安息日
Di Kiu Tsông: Kông Si-pin Mô-deo 第九章:讲西方城市(?)(Mô-deo:发音码头,人口稠密的地方)
Di Jih Tsông: Kông ka-meng, siu æn fah-ts(第十章:讲ka-meng: case off ease 不容易的事件,grief take leisure 悲伤需要休闲。siu(右)æn fah-ts)
Di Jih-Ih Tsông: Kông læ-wông-go li-tsih 第十一章:讲交往(læ-wông-go)礼节

上述翻译中,第一部分的第三、第四章的标题是根据书中该章的内容判断翻译的;第二部分的第三章和第七章没有标题,翻译的是其章中的第一句话;第九、第十章则还翻译的很不确定。从上述目录大致可以判断,作者除了向中国读者介绍地理这门科学外,也很迫切地将铁路、火车、轮船、电器、安息日(星期日)、报纸、西方人读书和交往礼仪等这些他认为十分重要但与地理学入门关系并不是十分密切或今天只有在更深入的人文、经济地理学中才讨论的内容也包括了进来。

例如对安息日(礼拜日、星期日)的介绍,正常情况下地理学科一般都不会去讲述。丁韪良在这里却用专门一章来介绍,应该是因为他认为很重要又很迫切需要介绍给中国人。据参考文献[6],中国人最早知道礼拜天,是十九世纪初传教士马礼逊来到中国后以及鸦片战争后看到在中国的外国人这天休息和去教堂。后来1872年上海外商办的《申报》发表社论称:西洋各国的星期日休息制度,于人生有益,中国应该仿行。到戊戌变法后,一些学校开始星期日休息。由于社会的认同,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中学堂章程》、《钦定高等学堂章程》,首次由政府出面,规定全国中等、高等学堂一律实行星期日休息制度。1906年起,清政府中央各部也相继在星期日放假公休。最后在1911年夏,最守旧的吏部与礼部也实行了星期日公休制度。在这个“社会认同”的变化中,我们看到1852年传教士丁韪良就在为此教育他的学生和民众。

有趣的是,我的一位好友将我上面的翻译和求助转贴给她的宁波亲友和宁波人微信群,他们却完全读不明白。而且认为读不明白的原因不是读不懂丁韪良的拼音方案,而是读出来后的发音与现在宁波老人们说的宁波老话对不上。基督教传教士都是生活在普通民众之中的人,他们的语言是普通民众教给他们的,他们写的东西和说的话也都必须让普通民众能够明白,因此这些书当时应该是基层民众能够听懂读懂的。本文开头时说,网上有人认为:“由于声母简化和元音音位变化,160多年来宁波话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宁波人读起来也会感到费力。”看来这个说法是真。尤其是随着一个城市的人口显著增长或社会曾动荡变化,语言可能也发生过很大的变化。这是十分有趣的语言历史学问题。也真是希望中国在现在的急剧发展中,有人去记录那些可能会因变化而变化甚至消失的文化。


图九、宁波朋友尝试翻译上述《地理书》中的宁波土话目录,但都“吃勿消”。他们不是不懂书中的拼音,而是发音与现在宁波老人的老话对不上。

三、《地理书》的作者

书上没有正式印刷的文字注明作者是谁。但在第一卷的封面上有手写的W Martin,即传教士丁韪良。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年4月10日-1916年12月17日)对开启中国的现代化贡献良多,影响甚大。据维基百科丁韪良词条,他1848年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毕业,1850年受美北长老会派遣来到中国。直到过世的62年中,只有四年休假期间不在中国。他先在宁波工作了十年,后来被派往北京。影响最大的工作一是1863年翻译《万国公法》(国际法),帮助清政府了解国际法,这也是国际法第一次被系统地介绍给中国。二是1869年参与创立了后来中国著名教育机构的北京同文馆,并一直担任负责人,这是中国的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意义重大。三是1898年起被清朝皇帝任命为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也即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3]。


图十、美北长老会在中国的传教士丁韪良。

他主张发展世俗教育以影响中国,把现代科学引入中国。除了本文这里提及的《地理书》外,还编写过《格物入门》(物理入门)、《化学指南》、《性学举隅》、《西学考略》等,这些均是介绍西方现代科学到中国的最早文献之一。丁韪良也被认为是以拉丁字母拼写中国方言的开拓者之一[3]。1850年初他同新婚的妻子以及他兄弟夫妇一起启程来中国[4],在宁波学习半年中文便开始投入工作,到1852年发明罗马拼音方法编写印刷这套《地理书》时仅有一年多的时间。


图十一、丁韪良编写、编译的主要著作。来源[3]。

他之所以设计罗马字拼音方案,用拉丁字母加以变通而创立一套音标来拼写宁波话,是因为他发现基于普通话发音的汉字常不能准确地表达宁波方言[4]。这不难理解,汉字是象形文字,很难表达发音不同的方言。例如我小时候说的湘北临湘方言,有的用汉字表达会引起误解,如“凉水”的发音是“ao xu”, 若写成汉字“奥许”,就很难让人理解。有的则完全没有汉字可以表达,如“你”字的发音是N字母发音e-n的第二声n,也即丁韪良宁波话拼音用的ng,很难有汉字表达。有的则一个字有一个以上音节,与汉字完全不同,如“您”的发音是“ng-la-ka”。所以,现在家乡是用普通话教学完全取代了临湘方言。但这样,可以预见几代人以后临湘话就会完全消亡。因此很希望有故乡的人能象丁韪良一样,创立一套拼音系统记录下临湘方言,至少为后代知道历史上曾有过临湘方言留下一点凭证。

丁韪良的宁波话拼音方案不仅为当时不能说普通话的宁波人学习提供了方便,也被其他传教士和来宁波工作的外国人一直沿用。如本文后面将要讨论的,本书很可能是传教士给学生讲课传授知识时使用的课本,拼音使传教士在还不会读写汉字(丁韪良抵达中国这时还仅一年多)时,就可以很快地通过拼音方法说和写宁波话。后来丁韪良同美国北长老会驻宁波的另一位传教士蓝亨利(Henry Van Vleck Rankin),一起编纂了《宁波土话初学》。这是最早的宁波话罗马字拼音教学文献,这种方法对后来的汉语普通话罗马拼音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3]。

四、《地理书》的写作目的

中文文献均认为这套四卷的《地理书》是一套儿童读物,是”西方人为宁波儿童看世界编了一本书”,而且认为这点是“明确的”[2、5]。我不知道这种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儿童应该是指学前的或上小学的孩子。依据下面几点理由推断,我认为这套《地理书》是丁韪良为他和在宁波的其他传教士的少年、青年、甚至成年(在新学开始的早期,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上学时年龄已经很大)学生编写的课本和供老师使用的教学提纲,而不是为儿童编写的读物。

首先,地理是一门比语文、算术、音乐、美术等更抽象的课程,即使是今天的中国,地理也是在进入初中之后才有的课程。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还不允许外国人学中文,不允许外国女人登陆中国领土,不允许中国百姓同外国人接触。很难想象鸦片战争刚过去十年,宁波的儿童就有了如此知识,可以阅读世界地理、希腊历史、圣经地图的章节书了。即使是今天,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儿童,也多难以达到如此高的水平。

第二,该书的难度远超过了儿童阅读的水平。书的附图很少,而书中有的一章文字则长达十页。儿童很难有耐心和水平阅读如此难度的科学书籍。

第三,书的每章后面有每章内容的提示提问,有的一章的提示提问多达十余个。能归纳回答这些问题的只可能是年龄已经较大的思考较成熟的学生,不会是儿童。而且,其中有的问题是书中的内容没有讲解的。如第一册第二部分的第五章是讲岛屿,如下所示,全章内容只有一句话,但提示问题多达18个。这些问题很可能是老师讲课要讲的内容的提纲。这是为什么我说这书不仅是学生的课本,可能也是老师的讲课内容提纲。

下面是书的第一卷第二部分第五章的全部内容。括号内的内容均为我的中文翻译或为翻译提供的可能参考。

Di Ng Tsông: Kông Yün-shü-di  (第五章:讲岛屿)

Ziah-z meng ih-ko Yün-shü-di læ ‘ah-li(若是问一个岛屿在哪里), hao we-teh, z læ soh-ko hæ-yiang(回答是在什么海洋), gying soh-ko da tsiu(临近什么大洲), læ Soh-ko we-sin chong-nyiang(在什么we-sin中央)。

Meng-go shih-wô(问题提示、是讲什么)

Jih-Peng-koh yün-shü-di læ ‘ah-li(日本国岛屿在哪里)? Li-song ni(吕宋呢?)? Dæ-wæn(台湾)? Bo-lo-tsiu(婆罗洲)? Keh-lah-pô()? Si-li-pah()? ‘Ao-da-li-ô(澳大利亚)? Pô-pu-ô(巴布亚)? Nyih-jih-leng(新西兰?)? Pæn-di-mæn-læn()? Hô-wæ-i(夏威夷)?

Da-Ing-Koh yün-shü-di(大英国是岛屿吗)? Ping-di()? Sin-Ing-du yün-shü-di(行印度是岛屿吗)? Di-chong-hæ yiu soh-ko yün-shü-di læ-tih(地中海中有什么岛屿)?

Ah-fi-li-kyüô,   hæ pin-yin yiu Soh-ko yün-shü-di(非洲的海边有什么岛屿)? En-t’in-ô ‘ah-li ih-ko yün-shü-di()? ‘Ah-li ih-ko di-nyi()?

归纳而言,这四卷《地理书》与丁韪良后来继续编写的《格物入门》(物理入门)、《化学指南》等一样,是旨在向中国学生介绍西方学校课程和现代科学知识的书籍。无论丁韪良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在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创办做预备。

Ref: 20160513

作者:方金琪(信望爱小屋), 2019-08-08。加拿大中文医疗保险资讯网 http://www.healthChinese.ca
作者保留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欢迎转载。转载电子版文章时,敬请注明文章作者和转自www.healthChinese.ca,并请注意在转载时,不得对文章进行任何删改。若需书面转载本刊文章,请先征得作者书面许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