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游记(4):冰岛文化的几点启迪

冰岛游记(4):冰岛文化的几点启迪
2018-2-1 to 6

前面写了冰岛的自然风光、冰岛活力四射的经济、以及冰岛的特色食物,最后再聊聊冰岛文化给我的几点感想,这样就成了冰岛全方位旅游了。旅游如果只是走马观花看看当地的风景,一定会少了许多的乐趣,因此希望大家不要认为这些与旅游无关。

冰岛人主要是挪威、瑞典以及英国小岛来的白人。据维基百科英文冰岛人信仰条目(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ligion_in_Iceland),冰岛人93.94%的认为自己有某种信仰,6.06%的人则认为自己没有任何信仰。具体的信仰,81.53%的冰岛人是路德宗新教基督徒,3.81%是天主教徒,2.08%的认为自己的信仰与基督徒有某种关系。这些是冰岛的文化基础。

 

一、弱国无外交?

我们中国长大的人,从小就被教育弱国无外交,弱就要挨打。我也一直坚信这是颠覆不破的真理。直到后来出国到欧洲,才意识到欧洲小国一大摞。成为弱国无非就两个原因,或是愚昧无知导致落后;或是国小人少,再发达也还是弱小国家。那些欧洲小国不仅有外交,也没有比大些的国家挨更多的打。

再后来,我开始反而觉得大国的人民可怜。比如美国,说是中东的几场战争花费了美国七万亿。即使没有那么多,数字肯定不小,还加上那么多士兵的性命。和平时期小国的人民生活得无忧无虑,美国的人民却又赔钱,又赔命,还要挨人骂,外出旅游不时还得冒充是加拿大人。

而且大国不管那些闲事还不行。南斯拉夫科索沃战争前我在英国呆了一年半,英国的电视经常报道南斯拉夫塞尔维亚族对阿尔巴尼亚族的屠杀和责备美国因不是自己家门口的事就袖手旁观。后来美国管了,又遭到中国等国家的谴责。又如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由于太多的吃力不讨好,美国决定不去管闲事。结果屠杀发生了,大家又认定是美国不作为的错,有能力却不管。弄得克林顿总统得跑去又道歉又同意拿美国纳税人的钱去援助。所以我一直觉得还是加拿大好,既是领土大国,满足想当大国子民的虚荣心,又是人口小国,不被人家指望帮大忙。

在这冰岛旅游的日子里,我又被促动想起这个问题来了,而且觉得领土面积小也没有什么不好,感叹还是中国的老子聪明厉害,早就喜欢上了小国寡民。

冰岛没有军队,只有170名海岸警卫队员。实际上,我在冰岛的一星期,不仅没有见过军人,没有见过警察,甚至都没有看到过一位交警。这么弱的国家活得有没有外交?有没有尊严?

冰岛人都是移民,主要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挪威和丹麦,以及英国的小岛。因此以前斯堪的纳维亚为统一的挪威王国时,冰岛一直是属于挪威。后来挪威和丹麦和平分家,冰岛就属于丹麦了。19世纪欧洲各地民族主义的兴起,独立运动出现,冰岛也想跟风。在1918年12月1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主权,但仍与丹麦共享君主制,大概有点类似今日加拿大与英国的关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冰岛开始时保持中立,在丹麦被德国占领后,为防止纳粹占领冰岛,英国军队在1940年“入侵”了冰岛。冰岛人内心支持盟国,因此占领是和平进行的,有没有事先商定我就没有去查阅历史。美国在1941年接管了英国的占领职责。由于冰岛在北大西洋的战略地位,盟国一直占领该岛,直到战争结束。1944年,冰岛与丹麦断绝了关系(当时仍然在纳粹占领下),宣布自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冰岛是联合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创始成员之一。美国在冰岛一直有军事基地,直到911之后,美国大概是为了集中军力在动乱地区,就自己全撤走了。冰岛是欧洲经济区成员,但一直没有加入欧盟。

冰岛历史上只有一次战争,那就是同英国为了鳕鱼而打的“鳕鱼战争”,而且持续时间特长,1958-1976年。主要战争随冰岛三次扩大海洋专属经济区至12、50、200海哩而主要爆发过三次。如1958年的第一次,英国皇家海军派遣了37艘舰艇、约7000名士兵为渔船护航。没有军队的冰岛,当然只有一些旧渔船改造而成的土炮舰,而战士则是完全没有作战经验的警察和普通百姓。但他们居然敢向英国海军开炮,只是专打船,刻意避免伤及英国船员。鳕鱼战争就这样开战了。


图4.1 冰岛的土炮渔船在与强大的英国军舰作战。图片来自网络。

战争的结局冰岛不仅赢了,而且200海哩专属经济区规则从此建立,让所有有海洋区的国家有了一个共同遵守的规则。看来只要有理有节,弱国不仅有外交和话语权,还能为世界政治做出贡献。但如果是愚昧落后的弱又不能有理有节,可能另当别论。

实际上,这不是唯一冰岛认为为世界政治做出了贡献的事情。如下面这房子,1986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的冰岛峰会就在这里举行的。冰岛的旅游介绍说,那峰会可是标志着冷战走向结束的开始。令我印象深刻的还不是那峰会,而一是这房子2009年一百年时被火烧毁了,这房子至少外观也不咋的,但冰岛人却尽可能保留还能用的原材料,按原样重建了。二是2015年在房子外竖了一个雕像,但这雕像既不是里根,也不是戈尔巴乔夫,而是第一任房主,律师兼诗人Einar Benediktsson。


图4.2 1986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冰岛峰会的房子,标志着冷战开始走向结束。房子外2015年竖的雕像是第一任房主、律师兼诗人Einar Benediktsson。

 

二、冰岛的罪犯与监狱

我们的开车司机一路讲了不少冰岛罪犯的故事。比如说冰岛罪犯很少越狱,即使偶尔有,到了冬天会主动回监狱,因为冬天太长,户外食物不好找。一次车经过一栋建筑时,司机告诉我们那房子本来是为女子监狱而建,但建好后全国只有两名女囚犯,太浪费,只好把那建筑改为了酒店。这些话题给我带来了许多好奇,看完风景回来就躺在酒店床上浏览网上冰岛的罪犯与监狱资料。

冰岛的犯罪率其实特低,如图4.3,每十万人口中犯罪比率才40人上下,与美国的750人左右差别很大。主要罪行依次是与毒品有关的罪行、贪污和伪造、性犯罪、暴力犯罪、以及违反交通法。图4.3中显示2010年冰岛的犯罪率和犯罪总人数有一个急高峰。还记得我在前面游记第二部分分享冰岛经济特色时说2008年冰岛的金融危机导致29名金融高管被送进了监狱吗?那就是这犯罪率急剧增加的原因。29人,相当于比2008年全国总犯罪人数增加了20%,看来把他们都关进监狱,不仅绝对数大,相对人数也很大,需要有异常的勇气啊。


图4.3 冰岛的罪犯总人数(上图)与冰岛犯罪率(每10万人中犯罪人数)变化。资料来源http://www.prisonstudies.org/country/iceland

网上文章说冰岛的监狱条件相当于四星酒店(https://grapevine.is/mag/articles/2011/09/27/doingtimeiniceland/),囚犯们有各自的牢房,房间提供有家具,自己可以带收音机、CD播放机和扬声器、26英寸以下电视、23英寸以下个人电脑、150张带透明盒的CD和DVD、阅读和书写材料以及游戏等。基本上象一个单身宿舍。服满刑期三分之一以上的囚犯,每月可外出休假一天。若需要外出探望病人、参加葬礼、孩子出生、洗礼、或处理特别紧急的个人兴趣事情也没有问题。

冰岛这一百多号囚犯关在六个监狱里。其中最老的监狱Hegningarhúsið位于首都Reykjavik市中心,建于1874年。一是按现在的囚犯居住条件它活动空间太小,达不到四星的标准,二是房子够老了,冰岛人想把它保护起来,于是要将它关闭改换用途。新用途用作什么最好?冰岛人一如既往,展开了全民讨论。有人说作社区文化与娱乐中心,有人说作酒店与餐馆,有人说作犯罪博物馆。最后第一种意见占了多数。


图4.4 位于首都市中心的冰岛最老的监狱Hegningarhúsið达不到现在囚犯的居住标准了,经过讨论,将会被改建成社区文化与活动中心。

因为囚犯人数基数小,囚犯的任何人数较大波动可能就会挑战监狱的管理智慧。监狱造大了,没有那么多囚犯,太浪费。造小了,犯人多时又没有地方关。象前面提到过的2008年金融危机后,一下判监的金融高管达29人,等于是全国的囚犯一下增加了20%。还有女囚犯,少的时候才两人,多的时候二十几。为了应对这类情况,冰岛人想出了一个独特的办法,就是先判刑,然后回家等监狱有空位时再服刑。有的判刑后要等上四、五年监狱里才有空位。

 

三、带着左翼思想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雇佣本地人司机游玩的好处是健谈的司机会随时讲些本地的故事。比如当我们经过下面这房子时,司机告诉我们是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故居。


图4.5、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尔多尔的故居。

回到酒店去阅读他的资料,给旅游带来了更多的乐趣与思考。他的名字叫哈尔多尔·基尔扬·拉克斯内斯(Halldór Kiljan Laxness,本名哈尔多尔·格维兹永松(Halldór Guðjónsson),1902年4月23日-1998年2月8日),冰岛小说家。1955年获奖,获奖作品则是写于三十年代。

我喜欢读人的思想经历。他的人生有两点引我注意。

一是百度百科说:1919年“他离开冰岛,到欧洲大陆旅行。1930年,他回到了祖国”。在维基百科则对他这段离开冰岛的日子记载得比较详细:“1923年,拉克斯内斯皈依天主教,进入卢森堡的一座本尼迪克教派修道院进行潜修,并用古代爱尔兰圣徒基里扬的名字作为自己的第二名字。在此学习了两年的神学、哲学与拉丁语,并完成第二部长篇小说《在圣山下》(1924)。同年,前往英国在伦敦的耶稣会做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工作。1925年又转赴意大利在罗马进修,并拟接受圣职。1927年发表自传体小说《伟大的克什米尔织工》(1927)。1927年至1929年,拉克斯内斯旅居加拿大和美国。1929年回到冰岛”。所以这几年他实际上大部分时间是在做修道士。

二是百度百科说他获奖的那三部作品“可以说是世界文学‘红色的三十年代’中的重要成果”。而他获奖时的纽约世界电讯报说得更加明白“曾是修道士的左翼反美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十年代由于美国经济大萧条,世界上的许多知识分子都把希望寄托于俄国和共产党,甚至战前的德国也曾一度被看成是未来世界的榜样。我以前知道三十年代中国有左联,知道牛津、剑桥当时的许多学生学者热衷共产主义甚至前往俄国取经学习,知道纽约的共产主义运动曾朝气蓬勃,知道出生在中国同情共产主义的赛珍珠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现在又多了一个地处冰岛的左翼作家。人若没有坚强的信仰,只有知识和热情可能仍很容易走偏路,但哈尔多尔曾是修道士,对信仰应该有过深刻的思考,怎么也成了红色作家的一员呢?以后有机会要对他有更多了解。不管怎样,有一点似乎很肯定,就是这冰岛离世界并不遥远,世界文化的脉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这里也可感受到。


图4.6、冰岛反美左翼作家获1955年诺贝尔文学奖。

好啦,冰岛游记至此全部写完了。若有被我的文章迷惑想去游的,祝游得愉快。

2018:2018冰岛游记(1):独特的自然风光
2018:2018冰岛游记(2)- 人少力量大的经济
2018:2018冰岛游记(3):冰岛的特色食物
2018:2018冰岛游记(4):冰岛文化的几点启迪

作者:方金琪(信望爱小屋),2018年3月22日,作者保留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欢迎转载。转载电子版文章时,敬请注明文章作者和转自www.wealthChinese.ca 华富理财网,并请注意在转载时,不得对文章进行任何删改。若需书面转载本站文章,请先征得作者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