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感到被爱” 加州夫妇领养3华童

谢佛一家人合影。中间为妈妈翠茜和保罗夫妇,右边三个是领养的孩子,左边为亲生。(Paul Schaefer提供)

谢佛一家的亲生孩子和领养的孩子关系融洽。(Paul Schaefer提供)

在加州圣地牙哥,有一个八人大家庭。家庭的男、女主人保罗和翠茜。谢佛(Paul2 ,Tracey Schaefer)生育了三个儿女,今年最小的孩子也已读大三。两人先後从中国收养了两男一女三个孩子,最大的养子今年已15岁。两人表示,他们一直热爱中国文化,收养孩子的过程虽然很难,但他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让孩子们感到被爱,有安全感,而且永远不会再被遗弃。

他们表示,生活在圣地牙哥这个有很多亚裔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城市,三个孩子都很外向,和同学朋友相处愉快,没有因为自己是被收养的而感到自卑。

这个家庭第一次收养中国孩子在2003年,当时一家人还住在科罗拉多州,两人透过科州一家专门介绍收养中国弃婴的组织“国际中华儿童服务中心”(CCAI)领养第一个孩子,这个14个月大的男童出生于中国贵阳市,他们给孩子取名萨缪尔(Samuel),孩子因为天生缺少左耳而被遗弃。爸爸保罗说,他们一直都很喜欢中国文化,再加上对宗教的热忱,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救助弃婴。

两年後,他们又收养一名仅16个月的广东女童,取名希望(Hope),希望是因为脸上有块很大胎记而遭父母遗弃。妈妈翠茜说,不在意孩子性別、长相及是否有疾患,只要是需要帮助的孩子,都愿意伸出援手,“其实很多孩子都是由于先天性疾病而被遗弃”。

2008年,夫妻俩又收养了八岁的健康男童。孩子生在河南,和父亲流浪到陕西宝鸡後,就遭到父亲遗弃。翠茜说,他们当时听说很少人愿意收养年龄较大的孩子,所以就收养这个男孩,取名柯帝(Cody),现在15岁。保罗说,柯帝当时不会英语,翠茜为和柯帝更好交流,专门去学中文,甚至去了解河南话。

现在,最小的孩子也已11岁,进入青春期。他们是否有身分认同的困惑?是否开始对自己的身世越来越好奇?或者对自己的身体缺陷越来越敏感?

翠茜说,这些事情完全没有发生在三个孩子身上。夫妻俩都告诉他们是被收养的孩子,所以孩子们对自己的长相和父母不同没有疑问。他们知道自己被遗弃,但从未详细询问过自己的身世,孩子们好像并不太关心这些。全家搬来圣地牙哥後,学校开设中文课,而且周围的亚裔面孔很多,孩子们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同。

翠茜说,孩子都在读书,学校的同学也知道他们是被领养的孩子,但从来没有听孩子回家抱怨说因为自己的生理缺陷或因为是被收养的而被同学欺负或嘲笑。在南加州这个多种族的地方,几乎没有人会特別强调族裔,或因为族裔而感到自卑。由于学校有中文课,柯帝因为懂中文而备受重视,也让他更加有自信。

她说,萨缪尔现在仍然缺少左耳,希望的脸上胎记也未完全消除,但两个孩子都非常外向,也很自信,从未要求父母给他们做手术。孩子们在学校也很受欢迎,朋友很多,看不出有任何社交障碍。柯帝的英语也很好,虽然比同班同学大一岁,但有很多朋友。

翠茜说,孩子们迄今还没有回过中国,主要是因为旅费太贵,负担不起。亲生的三个孩子在读大学,三个领养的孩子也要花钱,现在保罗是电脑工程师,她是全职母亲,一家人其乐融融。

柯帝说,他刚来美国时不懂英语,还好学校有有两位华人老师,每天帮他补习英语,进步很快。他现在更习惯用英语交流。他说,在学校裡从来没有遭遇过被欺负或者因为自己的身世而被嘲笑,即使刚来美国什么都听不懂,同学们也相安无事,在科罗拉多和加州都是如此。

而且相比中国的学校,美国的学校更让他快乐,至少不会因为写错字被罚写几十遍,也不会因为作业太多而熬到凌晨。不过刚来时,面对巨大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他确实有“大脑当机”(mind shut down)的感觉,不过後来越来越好。他交了很多朋友,大部分是亚裔,明年要读高中,毕业後打算读大学。

2015年01月02日 12:12 世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