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1856年委辦譯本的中文《新約全書》

一本1856年委辦譯本的中文《新約全書》


圖一、1856年上海墨海書館印刷出版的委辦譯本中文聖經《新約全書》。 Ref. #20180411

圖一是2018年美國田納西州的一位商人出售的一本1856年的文理(文言文)版中文《新約全書》。 它就是著名的「委辦譯本」中文聖經,是1872年北京官話(普通話)聖經出版前在中國流傳最廣的聖經譯本,自1852年初版後多次再版。 銷售商說根據他的查詢,這本1856年版的目前全球已知的收藏只有六本。他以前也曾出售過1852年版和1855年版的該譯本《新約全書》。

這本《新約全書》是使用的中國傳統線裝書形式裝訂,紙張是很薄的宣紙,因此全書不厚。 首頁和最後三頁經過精心的修復,並因缺少了最後一頁而缺少了啟示錄的第二十二章和部分的第二十一章文字,但考慮到紙張的又薄又脆,全書算是保存得非常的好。書的裝訂線也重新更換過了。

從圖一可知,書的印刷年代是“耶穌降世一千八百五十六年”,傳教士將公曆介紹到中國之初,是將公曆的紀年按原意直譯為“耶穌降世”,後來 才創造使用「西元」、「公元」(自1949年)名詞。 出版印刷單位是「江蘇松江上海墨海書館」。 1843年清政府和英國根據《南京條約》上海正式開埠,1856年時上海仍是屬於江蘇省松江府之下的一個以租界地為主的地方。 此後上海迅速發展,1927年正式立為市。

墨海書館(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Press,英文直譯是倫敦會出版社)原本是英國倫敦會設於南洋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的印刷所,1843年12月最早來上海的傳教士麥都思抵達 之後,將印刷所遷移到上海,並將中文名稱改為“墨海書館”,即取“墨流成海”之意。 它是繼馬禮遜在澳門設立的印刷所之後在中國的第二個現代意義上的印刷所。 儘管它存在的時間不長(1843-1877),但它印刷出版的宗教和科技書籍對晚清的西學東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印刷所早期主要由傳教士麥都思主持,並得到了中國文人王昌桂(麥都思的中文老師,1849年卒)和他的兒子王利賓(即王韜,1828-1897)等的翻譯協助。

隨著來華傳教士人數的迅速增加,來自不同地區與差會的傳教士們認識到需要共同合作翻譯一本中文《聖經》來不僅統一聖經譯名用語,也能得到各個差會和中國人的認可和接受。 於是,英美兩國當時在華的五個差會(倫敦會、美部會、馬禮遜教育會、美國浸禮會、美國長老會)的代表共15人[1],於1843年在香港首次召開了以共同翻譯中文聖經為目的的傳教士會議,並成立了譯經委辦會。會議決定,以「公認經文」(Textus Receptus)作為希臘文基礎文本,修訂當時主要是來自麥都思、郭實臘和裨治文翻譯的中文新約譯本,並重譯舊約。 因是由各差會委託的代表翻譯和審閲,所以一般稱該譯本為「委辦譯本」(Delegates’ Version)。

委辦譯本在翻譯過程中產生的兩個較為嚴重的翻譯分歧之一是使用「神」還是「上帝」一詞的爭論。 支持譯作「神」(主要是美國傳教士的立場)的認為中國人不認識基督教的上帝,所以沒有形容祂的對等稱謂,而「神」字可以成為合適的用語,引入新的基督教神觀 。 支持譯為「上帝」(多是英國或德國傳教士的立場)的則認為基督教的上帝曾經在中國的歷史中啓示祂自己,祂也曾在某種程度上為中國人所知曉,因此可以用 「上帝」這個名稱喚醒中國人對基督教的認識。 後來折衷的辦法是美國機構印製該版聖經時使用「神」字,英國機構印刷時採用「上帝」稱呼。 墨海書館和麥都思屬於倫敦會,因此圖一聖經中所使用的是「上帝」稱謂。

我個人認為,在傳統中國信仰中,「天」比「上帝」更接近是基督教中的神在中國歷史中的啟示。 「天」是古代中國人信仰中的最高主宰,這不僅從“人在做,天在看”、“聽天由命”、“知天命”、“天道”、“敬天祭祖”、“天生烝民” 等觀念中可見一斑,從中國歷史社會中十分重要的「天子」、「天壇」和因為對「天」的敬畏而長期認真觀察天象並記錄在重要的二十四史中等實例中也可得到印證 。 但「天」字現代已被廣泛應用於表達自然的天空,難以仍用「天」來清楚表達信仰中的最高主宰概念。天主教用“天主”一词表示圣经中的神,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翻译。但他们同时也将Catholic信仰译为“天主”教,这就使新教基督徒很难也采用“天主”译词而不被人与天主教信仰相混淆了。從這點考慮,我認為使用「神」的稱謂比「上帝」更好,中國歷史中的「上帝」並不是萬物的最高主宰,而是更像一個與人間的皇帝相對應的天上的皇帝, 是主管天上事務的,是中国文化中众多的神仙之一。 這反而容易引起對聖經中的「神」的錯誤理解。

以下我們來欣賞該譯本中的兩段譯文。 這裡也將其與現代合和本聖經中的譯文進行比較。 第一段是如圖二所示的主禱文的譯文。


圖二、1856年委辦譯本《新約全書》中主禱文的譯本。

主禱文(太6:9-13):

「吾父在天,願爾名聖,爾國臨格,爾旨得成,在地若天,所需之糧,今日錫我,我免人負,求免我負,俾勿我試, 剛度我出惡,以國權榮,皆爾所有,爰及世世。」(1856年委辦譯本)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 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門。」 (現代合和本聖經)

第二段是如圖三所示的愛的真諦的譯文。


圖三、1856年委辦譯本《新約全書》中所愛的真諦的譯本。

愛的真諦(哥林多前書13:4-8):

「仁,寬忍慈愛,不嫉妒,不誇,不衒,不妄行,不為己,不暴怒,不逆詐,不喜非義,乃喜真理。隱惡,信善,望人之美,忍己之難。」(1856年委辦譯本)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 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 (現代合和本聖經)

此外,如圖二和圖三所示,1856年委辦譯本中使用了逗號(外形看起來也有點像頓號)和句號兩種標點符號。中國文人寫作正式使用標點符號被認為是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但傳教士在翻譯聖經為中文時,從一開始就堅持使用了標點符號,並沒有遵循文言文不使用標點符號的中國傳統習慣。這對後來的中文寫作開始使用標點符號產生了深遠影響。

作者:方金琪 – 信望愛小屋。 2024-4-23。作者保留所有文章及圖片版權。歡迎轉載。轉載電子版文章時,敬請註明文章作者和轉自www.healthChinese.ca,並請注意在轉載時,不得對文章進行任何刪改。若需書面轉載本刊文章,請先徵得作者書面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