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师弟施少华电邮给我纪念我们的老师杨怀仁教授逝世一周年文集的征稿通知。从那以来,我脑子里总想起1989年恩师编辑纪念他的老师叶良辅教授逝世四十周年纪念文集的情景。那次,恩师是要我负责纪念文集在浙江大学出版的一些联系和校对工作。
在去杭州前,为纪念文集多次去恩师位 于北京西路二号新村的家里。恩师的家在三楼。进门朝南的第二个房间就是恩师的家里办公室。尽管只有九平方米左右,但就是在那间房里恩师指导出了我们一个又一个研究生。那几次在他家里,印象最深的是恩师编辑谢觉民先生文章的情景。谢先生是叶良辅教授的学生,时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地理学教授。记得恩师一边修改,一边对我说:他(谢先生)离开国内太久了,对中国有的情况不太了解。
光阴似箭。转眼21年过去了。而且,弄人的是,现在却是我坐在加拿大的家里的案前,写纪念恩师的文字。每写一个字,就想起恩师讲那话的情景,就想起恩师的那句话,仿佛我仍是在写论文,恩师仍是在指导我。
我从恩师,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留校工作,共九年时间。我大学本科是师范院校毕业,经济地理、自然地理、教育学、心理学,什么都学,杂而不精。地质、地貌方面的课程,大学四年课堂上所学并不扎实。因此,恩师录取我读他的研究生,我一直觉得有知遇之恩。入学以后,我需要补修哪些课程,恩师为我一一选定,安排,也常询问任课老师我学习怎样。其细心、认真、和关爱之心,让我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不辱恩师的知遇之恩,是我后来人生的动力之一。以后仍会是这样。
原以为恩师对我的影响只是学业上的。而为人处世方面,当时总觉得恩师太不愿参与社会活动,太不愿为名为利参与社会交往,因此我们在他门下的学生,得到好处的机会较少。到海外以后,闲余时光读儒家文化的书籍,才愈益发现恩师带给我们的,还有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传承。从恩师身上,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不为利所动,不为今世名所累的执着,一种孟子所说的“能让千乘国”的潇洒。在儒家文化不可言传的那个年代,恩师的这个身教显得尤为珍贵,对我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在我后来的人生中,当我准备为五斗米折腰时,才发现恩师的这个影响,在我身上挥之不去。
写这些文字,本来是希望减轻对恩师怀念的思绪萦绕。但行文至此,却发现对恩师的思念愈炽。我只能把对恩师的怀念放回心中,让恩师的教诲继续伴随我的人生旅程。
作者:方金琪 2010年6月 于多伦多
加拿大中文医疗保险资讯网 http://www.healthChinese.ca
作者保留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欢迎转载。转载电子版文章时,敬请注明文章作者和转自www.healthChinese.ca,并请注意在转载时,不得对文章进行任何删改。若需书面转载本刊文章,请先征得作者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