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加拿大看急诊 兼谈加拿大医疗体系的常见误区

俗话说:“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你看,我们国内看病和挣钱早已密不可分了,得病就意味着散财。

那么,加拿大的医疗体制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引言 加拿大的医疗是天堂还是地狱?

国内的媒体在报道美国和加拿大医疗体系的时候,非常不客观,也可以说不负责。在一个出国留学考试的主流网站上面,触目惊心的全用这样的文章标题,看了比恐怖小说还可怕,我贴给同志们看看吧:

(美国)我在美国生儿子:缝针用的居然是订书钉 (160)(2007-6-12)

(加拿大)澳洲夫妇游加妻早产 卖楼还数十万住院费 (185)(2007-6-8)

(加拿大)中国医生加拿大看病的遭遇 (137)(2007-6-7)

(加拿大)人手不够 身怀死胎妇女竟得不到治疗 (198)(2007-5-4)

(加拿大)病人看病须先登记 医疗队名额有限 (多伦多)(214)(2007-4-12)

(加拿大)加拿大的穷人们:连最低生活保障也得不到 (1553)(2006-5-25)

(美国)北美医疗保险很贵 大多数移民买不起 (268)(2007-3-28)

(美国)留学美国就医忌省钱 (449)(2007-2-9)

(加拿大)一位中国医生在加拿大看病的遭遇 (452)(2007-3-23)

(温哥华)华人移民生活感慨:在加拿大可病不得 (1684)(2006-4-6)

(加拿大)加国全民医疗是免费的吗?羊毛出在羊身上 (1055)(2006-2-21)

…….

看了以后,真是想不通:美国和加拿大都快赶上人间地狱了,那怎么还有那么多人往地狱里面奔呢?

 

不由得令我想起前几天看的一个笑话,感受颇深: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

“你怎么知道?”

“因为她没有骂人。”

虽然这是一个挺不好笑的笑话,但是从里面我看出来一个问题:我们向来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结果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国内媒体报道加拿大医疗的时候,往往都是从病人等待时间长和医生水平低入手对加国的医保体系加以抨击,让广大群众以为到了加拿大就跟进了鬼门关一样。美国则更差,据病人投票结果,美国的医疗保健全球最差,且开支最高。而报道我们中国自己的医疗体系的时候,则换了另一种口气,说中国大医院里的医生见多识广,水平绝对比美国和加拿大的医生高,只要你有钱,治疗绝对不会延误,等等等等。

好,说得好,但是,没钱怎么办?… … 这时候大家就闭嘴不谈了。

Faint,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

国内媒体惯于表扬自己、批评别人,因此那也算不得数;可是加拿大自己的媒体呢?仍然是一片口诛笔伐。也怪,加拿大政府好像从来不会担心自己会被民众的唾沫星子淹死一样,甭管民众怎么骂,人家也不急,也不解释,态度倒挺好,可就是不改进。

来到加拿大一年,听过看过不少关于加国医疗的报道,大都是负面报道,听的人都心虚。像我们这样从大陆来的移民其实都是被国内那些太多太多的利好消息惯坏了,以致听不得一点负面报道,好像有一点批评,就要对这个系统失去了信心似的。当然我也相信有些报道确实是真有其事的,但是如果总是这么负面宣传的话,很容易让大家对加拿大的医疗体系产生不信任感,这其实对我们移民来说,真是挺闹心的一件事,害得很多人有病也不敢去医院了。能挺就挺,能熬就熬,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

加拿大的医疗一定有他正面的地方,但是除了铺天盖地的抨击和责问,似乎从来没有人表扬过它的优越之处,对于一个排名“最适宜人类安居的国家”前列的发达国家来说,医疗体系这么差,在逻辑上有些说不过去。我觉得这一点上,加拿大当局应该向我们国内的宣传机构学习。你看国内的宣传多鼓舞人心呀,每天新闻联播里面都是一派歌舞升平、繁荣昌盛的盛世欢歌,在邢大姐和罗大哥他们的嘴里,好像就从没有失败的时候,只听说过“从成功到成功”这样的逻辑不通的句子。即使是已经被事实证明彻底失败了的国内医改,也用似是而非的一句“基本上不成功”遮掩过去,是呀,上下一心藏着掖着,实在藏不住了稍微带一笔。正如某些领导讲话:“用心是良苦的,工作是负责的,结果虽然是不太好的,但是,改革嘛,要允许失败”。说得对,生活就象拉屎,往往很努力了,可放出来的只是个屁。真话说多了,捅出漏子来,那可是一大批乌纱帽要落地的。这样的宣传也有好处,至少让大家心里舒坦。这叫什么来着?对了,精神按摩。

打住打住,再说就要有愤青的嫌疑了,毕竟我也是党培养了这么多年的革命干部。既然已经身在国外,还是回到加拿大自己的医疗体系里面来吧。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也不在这里发表什么主观见解了,我把6月初我家领导大人生病去医院的前前后后发生的一切客观记叙下来,供大家参考,加拿大的医疗是天堂也好,是地狱也好,大家自己去判断好了。

我在加拿大看急诊

我们夫妻俩是典型的中国人,我们中国人得了小毛小病,就爱自己扛着,抗不过去了才去看医生。在加拿大这里这么做是极其不明智的。即便只是小小的不舒服,哪怕就是个头痛脑热,伤风咳嗽,也应该去家庭医生处看看。就算不去看病,至少应该找一个家庭医生备用才是。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道理?如果没有家庭医生,等到病痛突降的时候,很容易措手不及的。

在这一点上我们就犯了一个错误:一直以为自己还年轻,身强体壮,不会得病的。这不,来了快两年了,一直没有找过家庭医生。结果……,唉!

大家别急,且听我慢慢分解。

那是2007年6月13日,一个很普通的周三,早上7点,我家领导大人捂着肚子把我叫醒,说是要我叫救护车。

这要从前一天晚上开始讲起,她从前一天晚饭以后,肚子就有点发胀,感觉胃不舒服。开始是以为吃了牛肉不消化,一定是缺乏胃动力,于是服侍她吃了一片马叮啉,就睡了。当时我也没有在意,因为她以前也犯过同样的毛病。但是,这次不同以往,她疼了一个晚上,夜里又怕打扰我休息,一直忍着,一晚上都没有睡着。到了早上实在忍不住了才叫醒我,弓着腰,在床上难受的蜷成了一个“问号”,昨晚吃的东西已经全都吐了,看样子可怜坏了。

我当时也有点发蒙,一边帮她按摩胃部,大脑一边快速思考应该采取何种对策。因为自从来了多伦多,我俩一直没有找过家庭医生,也没有去过任何诊所。换句话说,我们没有任何在加拿大看病的经历,而且心里面一直翻腾着那些所谓“过来人”写的可怕的就医经历。现在心里面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上网查看附近有没有诊所,就是所谓的Walk-in-Clinic,因为觉得去那里看病也比去那种会活活等死人的急诊(ER)强!上网一查才发现,离我们最近的Clinic也要9:00开门呢,领导可能挺不住这两个小时;第二个选择是打电话叫911,据说有生命危险情况下才能叫救护车,像这种胃疼的毛病应该不属于有生命危险的情况吧?何况这种非急诊情况呼叫911是需要很高费用的。

慌乱中我不知所措了,怎么办?干脆,找个有经验的人问问吧,我能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我家的房东,早上7:00就把人家从被窝里面叫起来似乎不大礼貌,但是人命关天,顾不了那么多了,我需要多一个人帮助我分担一下,至少帮我出一下主意也好呀。于是上楼叫醒了房东。一问才知道,敢情我们房东来了5年了,也没有生过病,更没有去过医院急诊室。除了认识去医院的路之外,也不比我多知道多少。听了我们的情况,他也束手无策,唯一能做的就是打电话给国内他的当中医大夫的母亲。唉,人倒是挺热情,可是远水也解不了近渴不是?同屋的其他房客也找不到对症的药。你说我遇上的怎么全是健康人呢?(太不厚道了,人家健康还不好吗?)

突然我想起来我的一个在多伦多的同学,他家里有老人,肯定免不了去医院看病,应该有这种看病的经历。赶紧打电话过去,把人家从被窝里叫醒(你看我这也太扰民了!),人家立刻就给出了正确的选择:不用叫911,直接开车把人送到医院急诊室。你看,要不怎么个人移民加拿大条件说“旁观者清”呢,我净着急了,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个简单的好办法呢?这不,正好我们房东也认识去距离最近的医院急诊室的路,啥也不说了,上网给老板发邮件请一天的假,拉上房东,赶紧套车走人吧!

你说急不急人,半道上又忘了拿健康卡,得,掉头回去再拿一趟,这节骨眼儿上车子又熄火,TNND,怎么事儿全赶到一起去了呢?你看,还没等我抱怨,我家领导这边又吐了。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乱成一锅粥了。

这里写的也乱,乱就乱点吧。

简短结说,最后安全把病人送到医院急诊室,时间8:30左右,地点:密西沙加市最大的医院,Credit Valley Hospital。

话接上文,我安全把病人送到医院急诊室,时间8:30左右,地点:密西沙加市最大的医院,Credit Valley Hospital。

大概有人看不明白了,“密西沙加”是什么东西?阿广不是住在多伦多吗,这个需要解释一下。欧美的城市概念和国内的城市概念完全不一样,中国的城市和城市之间有着很明显的城市界限,比如说,大片的农田,丘陵,荒地,草场,把城市隔成一个个单独的个体;可是在北美,城市和城市都是紧密相连的,如果你要是开车沿着大路一直走,从两边的街景来看,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跨越了好几个城市。我所居住的这片地区,也就是国内所说的多伦多,这里实际上叫大多伦多区(Great Toronto Area),实际上是由若干个小城市联合组成,比如Markham,Richmond Hill,North York,Scarborough,Toronto,Etobicoke,Brampton,Mississauga……,其实真正的多伦多,只是安大略湖边那一小片方圆几平方公里的不大的downtown城区,那里大楼高耸、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车水马龙,历来是这边区域的代表城市。别看Downtown人来人往、繁华热闹,其实真正居住在Toronto downtown的人并不多,住在那里的大多是穷人和临时居住一下的流动人口,绝大多数人们都是居住在多伦多旁边的邻接城市。

在欧美,人们习惯上以最繁华热闹、最具标志性的那个城市前面加一个Great来代表这一大区域,于是,以上提到的那一大堆城市就被统称为Great Toronto Area,简称GTA。别看每个小城市都不大,可是他们加起来,面积可就大了去了,已经超过了像北京、上海,香港这样的中国大城市,当然,这只是从面积上来说,如果从人口上来说,整个GTA的人口加起来只不过300万而已,仅仅相当于北京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已。

至于Mississauga,也翻译成密西沙加市,虽然属于GTA,其实从面积上来讲,大于GTA里面其他所有的其他城市(据说是加拿大第六大城市),人们习惯上把它单独看作为一个单独的城市,独立于多伦多。这回明白了吧,密市和多市是两个紧紧相邻的城市,但是同属于GTA。

又跑题了,我们赶紧回到正题:话说我们顺利到达医院,我赶紧把领导扶到急诊候诊处的椅子上坐下,然后把领导的健康卡交给接待人员,我和房东在旁边的椅子上坐下,等待前台叫我们。抬头四望,这个急诊室环境不错:候诊区域比较宽敞,许多section都在一起(不像国内某些大医院,楼上楼下跑断腿),椅子上坐了不少愁眉苦脸的病人,还有几个病人,看上去明显等候了一夜,盖着大毯子,躺在躺椅上。唉呦,看这架式,长时间等候估计是免不了的了。

急诊的接待人员是一个西人妇女,大概40岁左右的样子,面无表情,收了我们的健康卡之后,也不叫我们,也不说下一步该干什么,不紧不慢地在电脑上敲着什么,过了5分钟,我有点着急,走到她的身边,想问问什么时候轮到我们,难道大姐您就看不见我家领导正在忍着病痛吗?还没等我张嘴,她倒先问我了:“What can I do for you? sir”,这话问的没水平,你还以为自己好看,帅哥来找你约会怎么的?长个包子样,就别怨狗跟着(这话好像把我自己也给绕进去了)。我立马回答:“找抽呀,赶紧想想辙呀!你丫没看见我家元首正在痛苦之中?” 当然,这是我心里说的,嘴上还得透着那么和气,谁让咱是文明人呢?“Can you give me a plastic bag, My wife is throwing up?” 旁边一个和善的西人老头立马就拿了一个大塑料袋给我。我接着问我想问的真正问题:“By the way, When will my wife be checked?”旁边那位大姐面无表情的扫了我一眼,乍一看跟一个“白板”似的:“Don’t worry, I will read her name later, you just wait there.” 好吧,只好接着等了。

又过了10分钟,“白板”终于轻启朱唇,开始叫我家夫人的名字了。我就像三伏天见到了冰棍一样,赶紧搀着领导做到她的旁边。别看对我态度不怎么样,“白板”对我家夫人倒是很耐心的,也有点笑模样了,先量量体温,不高,简单问问症状,领导如实陈述……。

这时候外面进来两个孩子,小一点的那个不知道撞到哪里了,脑袋上一直在流血,“白板”赶紧站起来,撇下我俩,把小姑娘送到紧急包扎处去了。说到这里我又要感慨一把了,西人看急诊不是按照先来后到的,而是谁紧急先看谁,心脏病优先程度第一,休克昏厥也要靠前,流血外伤应该也是优先处理的。但也不是说没有生命危险的就一定要等很长时间。规定上写了:如果在候诊时候发生任何不适,赶紧叫护士,会得到优先照顾的。所以,到这里看病要懂得“会叫的孩子有奶吃”这个真理。你一定要让医务人员了解你是多么多么多么的痛苦、你是多么多么多么的紧急才成。否则丫们不把你当回事!你看那些在候诊室里睡了一个晚上的同志们,都是那些傻了吧唧、怕给医生护士填堵、宁可自己难受也要保持风度的家伙,让他等他就老老实实的等,一声不吭,还有的同志在椅子上竟然就能睡着,真是服了他们。

话扯远了,我家领导倒是一直没有消停,哼哼哈哈的,也不用装,她的痛苦倒是她的真实反应。

过了一会儿,“白板”回来了,继续问领导病情。其实像她这样的前台接待,受过基本的护理训练,她就是判断病人的病情是否紧急的第一道关口,有些人不属于急诊,就会被直接打发回家。所以一定要让她明白你是最紧急的才成。可惜这个“白板”见多识广,我家领导的呻吟并没有打动她,当然也没有绿色通道给我们。只见她在电脑上面敲敲打打一番之后,就让我们去挂号登记然后去见护士。这个过程倒没有多久,两三分钟后,我们就见到了护士。一个娃娃脸,一个苦瓜脸,都是白人,她们把我们家领导的病案收到一个夹子里面,指一指外面的候诊椅。我立刻就明白了:传说中的等候开始了。

椅子还挺好,可以立起来让你坐着,也可以放平了让你躺着,软软呵呵的,如果出去野营,带着这么一个装备倒不错……可惜我夫人现在没有一点兴致思考野营的事情,人家正难受着呢。即使躺在椅子上,也不能令病痛减少分毫。不过这时候的她,已经不像刚进来的时候那么难受了,没进医院的时候生理和心理同时难受,现在至少进了医院,虽然等待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心算是彻底放下来了,至少不会没有人管了。

我们房东看见我们顺利挂上了号,也就放心离去了。说句题外话,我们房东大哥人真是不错,这次多亏了他。

书接正文,过了一会儿,那个娃娃脸护士领我们进去了,太好了,终于开始看病了,也不像传说中需要等那么长时间嘛!里面的病床是那种可以调节升降的专业病床,排了一排,病床之间都用帘子隔着,她带我们进入一个布帘隔间,开始问诊,她的态度很和蔼亲切,笑容可掬,让病人体会到春天般的温暖,问诊之后,抽了一大管血,分量还挺多,都够做一盘菜吃了。然后她给我们一个塑料杯子,要进行尿样检测。然后,娃娃脸欢送我们出去继续等候。TNND,我以为已经开始看病了那,闹了半天就是发个尿杯子!Faint。继续等吧,传说中的等待还没完呢。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一个小时,二个小时,还是没有动静。

中间,我出去外面的Tim Hortons买了一块领导最爱吃的小点心,顺便倒了一杯温水,本想伺候我家老佛爷进膳。可是,现在这个时候,点心和大便在她的眼里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了,别说吃了,连看一眼都反胃。于是这些美味就全都便宜我自己了,吃的我直打饱嗝,整个一个没心没肺是吧?她只是喝了一点水,估计后来也都吐出去了。

不得不说,医院的服务还是不错的,前台接待的那个大叔还进来问问大家要不要毯子,尤其是我家领导这样一直在闷哼的“重病号”,特别引人怜爱。我利用他的同情心,趁机要了两床毛毯。毛毯摸上去热热乎乎的,似乎刚从烘干机里面拿出来,感觉很温暖。(其实毛毯这样的免费设施你可以随时去前台领,送毯上门倒是很少见。)

再看这些和我们一同候诊的病人,什么颜色的皮肤都有,有一个印巴妇女可怜兮兮地蜷缩在沙发上,没有人陪。当然绝大多数都是有家属陪同的,我们旁边的一个20岁左右的小姑娘也是吐的很厉害,哇哇的,感觉比我家领导还严重,陪她来的是一个和他母亲那么大年龄的西人妇女,后来女孩子的亲妈赶过来才知道那是她的老师。我们对面还有一个20多岁的女孩陪着她奶奶来看病,看样子像是东欧的移民,她奶奶面容很慈祥,看上去脸色也不太好,但是没有发出任何呻吟,只是安静地坐在那里,偶尔看看我们,很关切的样子,也不知道她自己的病情如何。

我家领导有些疼的受不了了,让我去跟护士说说,能不能给开一点止疼片什么的缓解一下。我于是上前转达我们领导的意思,那个苦瓜脸护士说现在不能开,因为现在就吃止疼片不利于医生进行病情检查。看来这个护士是属琉璃球的,死心眼儿。没办法,人家就是不给。而且人家说的也有道理,咱也不能硬抢不是,接着等吧!

11:30,那个娃娃脸护士终于领我们进去了。从8:30-11:30,整整3个小时。幸亏不是急病,但是疼你三个小时你试试,也不好受呀!

你还别说,加拿大医疗体制里面最受人诟病的就是等待时间过长,一旦你熬过了等待时间,剩下的就是热心的服务和细心的照顾了,这点咱不能不客观评价。服务态度那是真好!我家领导换上宽松舒适的病号服,在病床上躺下,我可以在旁边坐着陪护,她的身上盖着几床毛毯,一点也不冷,然后一个看上去跟我年龄相仿的英俊的男医生进来了,戴个眼镜,文质彬彬,大方帅气,和我有一拼,(不是吹牛,见到我以后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帅也可以这样具体呀?话又说回来,帅…有什么用…还不是一样被卒吃掉!)他先简单问了一下情况,然后在我家领导的胃部触诊了几下,这里疼不疼,那里疼不疼,然后思考了一下就出去了。过了一会儿,一个护士进来了,把点滴瓶挂上,我估计是葡萄糖,插好点滴,调节好流速,就让我家领导躺着休息了(后来护士又进来换了一袋吗啡用来止痛)。说来也怪,不知道是药力作用还是心理作用,疼痛已经不是那么难忍了,领导歇着歇着就睡着了,睡得这个香呀!也难怪,折腾了一晚上没有睡觉,也该困了。

大约躺了一个半小时,一个护士MM推着一个轮椅过来,唤醒我家领导。这时候,领导也缓过乏了,她就跟残疾人一样缓慢爬上轮椅,护士帮忙架好点滴设备,然后护士亲自推着轮椅,穿越急诊区,径直推到医院里面的B超室门口,然后B超检验师出来把轮椅推进去。国内医院哪能享受这待遇呀?疼?疼死谁管你呀?告诉你一个地方自己跑去吧,楼上楼下的,非得跑细了腿不可,咱还不算那些迷路跑丢了的情况。

人家没让我跟进B超室去看,我只得一个人在B超室外面走廊的休息长椅上等她。这时候,那对东欧的祖孙俩也来了,坐在我旁边的长椅上。她们也是等待B超来的,估计病情不如我太太看着那么重,也没有点滴,也没有轮椅伺候。小姑娘跟我说她奶奶不会说英文,但是老太太非常关心我家领导的病情,让她孙女问问我检查结果怎么样了。因为这几个小时我家夫人的一举一动,他们在对面看的可是一清二楚。感叹呀,别看老太太病的不一定比我家夫人轻,病痛也不一定比我家夫人少,但是还能想到关心其他素不相识的病人,令我颇为感动。我跟她们说,感谢世界人民对我家领导的关心和爱护,我家夫人已经好多了,不用惦记云云。当然,我一直在旁边任劳任怨地照顾她,这种英勇举动,也遭到了老夫人的表扬,我在这里也稍微骄傲自满一下……

咦,这都半个小时了,我家夫人怎么还不出来?国内B超一下也就是5分钟左右的事儿,难道有什么意外情况?不会是病情严重直接推进手术室了吧?

就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那个熟悉的轮椅出现在B超室门口,可算出来了,我赶紧上前接驾。一问才知道,敢情人家B超室的医生很负责任,超的非常仔细,一厘米一厘米的前进,肚子那么小地一片区域整整超了半个小时。这时候那对东欧祖孙俩也走过来了,我赶紧给我家领导介绍了一下那个老太太,领导强撑病体和老太太寒暄了一阵,那意思就是感谢东欧人民对她的关心,并且让老太太向东欧人民带个好。

这时候过来一个男护士推起轮椅,送我夫人回到诊疗室,我想推人家也不给,非要自己推,这种敬业精神令我深深地感动了一把。这时候领导的病痛明显好转了一些,点滴也快滴完了,在诊疗室里面重新躺了下来,等候医生的结果。

过了10分钟,刚才那个帅帅的男医生领着另一个漂亮女医生进来了,两人一起再次问了一遍病情,好嘛,问多少遍了,都快赶上祥林嫂了,于是我们只得又跟他们二位叨咕了一遍,这二位医生随后出去商量了几分钟。男医生进来了,手一摊,做愧疚状:“不好意思,我们仔细的检查了您的血样,尿样,B超结果,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但是可以排除胃和胆的问题,它们看上去都非常好,没有结石,也没有穿孔,阑尾炎也没有发现,因此,我们觉得没有必要给您做手术。我们不知道您到底是因为什么引起的疼痛,你们今天可以先回去,如果发现疼痛继续恶化,请随时回来找我。”

啊!什么毛病也没有?我没有听错吧?合着我们这一天在这里逗你们玩来着?

医生看见我迷惘的表情,以为我没有听清楚,于是又重复了一遍。最后对我说:“可能是肠胃流感(Flu),最近类似发病的人很多,不用担心!”

我一想也有可能,我家领导自从6月份开始学习生活以来,食不甘味,寝不安枕,压力太大,突然改变的生活节奏极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生理上的不适。好吧,走就走吧,反正领导也感觉好多了。可是难道连药也不给开一点吗?至少给一点止疼的好不好。这个医生还真不错,在我的要求下给我开了一瓶止疼药。估计我要是不说话,人家压根不给你药。在中国看病习惯了,没有药就觉得不踏实。

护士们的态度都很好,自从进了急诊,我家领导就被升级成Honey的待遇了(而我,则还是sir),这也是令我感觉很开心的地方,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看人家对待病人那态度,真是像春天一般温暖。不由得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国内孕妇的生产日记,生的时候疼的实在受不了了,喊护士,护士来一句:“嚷嚷什么,嚷嚷什么,哪有生孩子不疼的?就你叫的跟《玉堂春》似的?” 瞧瞧咱国内的护士多有文化,丫还是一个票友呢!

后面就没有什么特殊的了,送领导回家,伺候领导睡觉,我去抓药,整个看病过程就这么结束了。

最后的费用一算,吓我一跳,不是高的离谱,而是低的离谱:

看病(诊疗,B超,点滴,药品,护理):免费

药钱:13加币,公司报销11,我自己掏2元。

医院的停车费:12元。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觉得我们今天所接受的这种规格的治疗服务,在国内只能提供给老干部那样的特权阶层,普通老百姓要是按照这个规格来接受治疗,没有千八百根本下不来。

当然,今天我家领导这个病要是发生在中国,最有可能的流程就是:自己强撑着打的去医院,然后排队挂号,自己走到内科,医生给让你去B超一下,先是化验血象,接着验血验尿,必要的话打个点滴什么的,然后给你一大堆消炎药,总共下来,至少500多(这数目还是在只用医保用药的情况下,要是自费药,也许上千也有可能)。报销?笑话!年轻人一年总共得不了几次病,年医药费低于一定数值全都自费。嫌贵?可以,甭去医院化验打点滴,自己去药店,跟药店值班的二把刀大夫说一说病情,然后大夫给你开一大堆据说是“特别有效”的胃药。然后你就回家挨个儿试去吧,谁知道有效没有。

不说了,每次说起来都是一脑门子浆糊,且让我们拭目以待中国的医改能改成什么样儿吧!最好不要逼得我们不得不去崇洋媚外就好。

跑题了,跑题了,我们继续说我们的事儿吧。后来事实证明,医生说得没错,果然是肠胃感冒,夫人第二天就没什么事了,估计心理安慰也起了一定作用,饭也能吃一点儿了,觉也能睡踏实了,只是腹内还有一些隐隐作痛,第二天又坚持去上课了。实在没有办法,她的学习太紧张,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后来又过几天,就彻底好了,止疼药基本没有吃。

以上就是我们在加拿大第一次看病的全部经历,除了病痛和等待时候的感觉不怎么好意外,其它的一切带给我们的印象还是很好的。

加拿大医疗体系的常见的误区

最后给大家列举一些关于加拿大医疗体系的常见的误区,以避免大家对加拿大的医疗制度产生偏见和歧义:

误区1:加拿大医院拖延太厉害,真要是得了大毛病,等不起赶紧回国。

回答:这也难怪,人命关天,医生无法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来抢救,如果你突发心脏病,这里的医生一定不会拖延你的。你的候诊时间长短其实和当天在医院看病的等待人数,以及其他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这是一个随机概率。你以为在中国医院就不用等吗,当然,有钱的不用等,没钱的要让有钱的先看。你觉得这样就合理是吗?

误区2:这边的医生诊断全凭检验仪器和测量数值。

回答:这个不假,难道也有错吗?难道凭经验和估计就一定更好是吗?俺们中国的医生向来讲究“望闻问切”,通常水平水平越高的医生,借助的工具越少。不信你看人家扁鹊,遥遥看蔡桓公一眼,就知道他的病有多重了,这的确跟医生的经验和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中国,人们都迷信所谓的“专家门诊”,为了能看上专家门诊,宁肯排一晚上队,或者托关系走后门找号贩子也要找专家。可是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医生该怎么办?他们水平不如专家,如果也是靠猜和蒙来给病人看病的话,那该多么可怕,所以病人不相信他们也是正常的,专家被热捧也是理所当然的,大医院人满为患也是没有办法解决的;而在西方,医生的水平高低和科学技术的水平高低直接相关,先进的科学仪器自然会帮助你诊断。而且病人自己的描述也很重要,医生初诊一般不会定论,需要做一系列化验,借助各种仪器来判断病因。开药方的时候则更是“吝啬”,一般都是病人要求开或者必须要开的时候才给你开,大家从我上面描述的亲身体验中也能看出来这一点。这也造成了西方的医生在国人眼中“水平”不高的假象。关于这一点,我后面还会继续深入分析。

跑一下题,这让我想起来中餐和西餐的差别,大家知道,中餐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当家厨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师傅)的水平高低,同样是“天外天家常菜”,不同的馆子味道做的也不一样。还比如多伦多的水煮鱼,自打来到多伦多,我们曾经吃过4家华人餐馆的水煮鱼,每家味道都不同。即使是同一家,不同的日子去吃,其味道还是有差异的;而西餐则不同,你看麦当劳,全世界的巨无霸汉堡都是一个味道,新徒弟作出来的和老师傅作出来的味道也一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不就是因为西方把做菜也量度化,制度化,流程化了吗?拿一个红烧肉来举例子,放酱油的时候中国的菜谱一定会写“放少许酱油…” 经验丰富的厨师和经验不丰富的厨师放的量绝对不一样,这就显示出水平的差异了,而外国的菜谱一定会写“放XX牌子的酱油10克”,给你量化了,这样就排除掉了这种个人经验的因素,自然新老厨师做出来的菜味道就没有差别。

医术也是这个道理,西方从没有“专家门诊”这样的字眼,大家都是凭借科技仪器来诊断,也就是排除掉了医生的个人的经验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因素。如果不考虑敬业精神这些人为因素,你就会发现西人的医生的水平都差不多,只要仪器一样先进,在大小医院就诊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

误区3:加拿大的医生没见过什么大病,医术不高。也就相当于国内门诊护士的水平。中国大医院里的医生见多视广,水平绝对比这儿的医生高,只要你有钱,治疗绝对不会延误。关键时刻还得靠祖国啊!

回答:我的确听过很多人这么说,听说曾经有一个需要心脏手术的华人移民,西方大夫开了两次不成功,回国一刀就好,国内医生自豪地说他开死的比西方开过的还多,听后不知是笑还是哭好。但是我个人认为“加拿大医生水平差”的说法纯粹是没有根据的,据我所知,这边大多数的医生都是从早忙到晚,每天都要面对各种病人,甚至有因为过度劳累而去世的,凭什么就说他们见过的病少,水平不行?你知道吗,这边的医生想获得一个行医执照得需要经过多少年的培训和教育吗?淘汰率是相当地高。中国有这么严格吗?为什么很多中国的医生来到北美以后无法继续从事医生的职业(即使你是名院的主任医师)?这不是因为种族歧视,而是由于这边对生命的尊重和医生职业考核制度的严格把关。

至于医术不高的问题,我就问一下,现代医药技术是起源于西方还是东方?要说中医水平,中国肯定世界第一,无可辩驳;可是要说到西医水平,要是再给我们中国的医生脸上贴金就有些勉强了吧。这跟爱不爱国没有关系,实事求是而已。

其实哪里都有好医生也有不好的医生,最反感拿一两个例子就随便否定整个国家的医生水平。

中国的确有很多好的医生,加拿大也一样有很多好医生,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人总喜欢拿中国的经验丰富的老医生来跟加拿大的新医生比。然后否定加拿大医疗水平。这个我很反感。中国的医疗制度和这里完全不同,没有什么可比性。医生的敬业精神倒是可以拿来比一比,看看谁收病人的红包就明白了。我可不是给我们祖国的医药事业抹黑,目前中国医疗体系的基本现状就是:“医生像商人,没钱别生病,有病找药店,存药慢慢吃。”对了,加上一条,“没有医保和寿险的,天黑后不要见义勇为。”

加拿大和中国在医疗方面差别背后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讨论,大家一定已经了解了不少关于加拿大医疗的概况,以及加拿大和中国在医疗方面的差别。其实可以看出来,这种差别的形成,除了政策因素之外,背后还有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在里面。如果你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带来的医患关系的差异而已。

在我们中国,医生是绝对的主权阶层,知识的权威,患者及家属基本上唯命是从。说得严重一些,医生决定病患的生死,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权利根本得不到尊重,包括知情权和选择权。而在西方世界,患者是主体,医生是顾问。加拿大更是这样,一条铁律叫“principle of doing no harm”(无害原则)。医生可以提若干建议,病人说了才算,病人自己才是老大,医生不能替病人做决定,即使是病人家属,若无病人的书面同意,不可越俎代庖替病人拿主意,通常连询问病情或者病历都不可以,隐私也。

谈到对病人权利的尊重,这方面国内还差得很远,这让我想起来以前在国内电影里面经常看到的一幕,在国内的产科医院里面遇到危险情况,接生大夫匆匆跑来问病人家属:“保大人还是保孩子?”。这其实是一个明显侵犯病人生存权的问题,到底谁有权决定大人和孩子谁可以死谁可以不死?是产妇的老公吗?万一产妇和老公的关系不好,她老公是不是可以在这个时候判处她的死刑呢?不可理解呀。在西方,孕妇的生存权一定会大于未出世的孩子,根本不需要问。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反映出这种文化差异:这边的医生也难免有诊断不出来结果的时候,可是,这边的医生很老实,诊断不出来的时候,他会老老实实告诉你:他们做了什么诊断,结果如何,可以排除什么,让你心里有底,然后留下电话,让你随时可以回来找他复诊。如果换成国内的医生,如果碰上诊断不出的时候,一定不会说他不知道,会随便给你一个结果,还不告诉你是自己猜的,让你相信他的权威,然后给你开一大堆很贵很贵的药来收取提成。这已经不是医术问题了,而是医德问题。

当然,我为加拿大医疗体制辩护一下并不是否定中国的医疗制度,加拿大的体制也不是说完美无缺,否则的话,前总理马丁自己为什么还要用体制外的私人医保呢?这不是带头不自信吗?中国的医疗文化也有其长处:西医对病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国医生对病痛的看法则是全局性的(这并非中医专利,印度医学也这么看),看病讲究阴阳平衡。在这一点上,中医不愧是世界医疗宝库里面的一颗明珠。西医现在也开始以全局观念来看病了,只不过刚刚起步而已。况且中国目前还在医疗改革,最终改成什么样儿尚不清楚。希望能越改越好,毕竟我们的亲朋老人都在国内。

好了,说完了。希望以上文字能对在加拿大奋斗的移民朋友们有一些启迪。

作者: 佚名  日期:2011-06-23,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