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加拿大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

加拿大是西方工业七国之一,属于世界最发达国家之一。自1976年起,加拿大首脑参加“西方七国经济最高级会议”。2011年,加拿大人均GDP达到46215美元,实行全民免费医疗服务,是一个高福利国家。

加拿大的医学技术与研究水平也是世界一流的。在医学领域,加拿大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情况是:

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Frederick Grant Banting)、约翰·詹姆士·理察·麦克劳德(John James Richard Macleod),发现胰岛素。

1966年,哈金斯(Charles B. Huggins),首创激素治癌。

1981年,大卫·休伯尔(David H. Hubel),发现脑部视觉系统的信息处理。

2009年,杰克·绍斯塔克(Jack W. Szostak ),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

2011年,拉尔夫·斯坦曼(Ralph Steinman),发现树突状细胞和其在后天免疫中的作用。

只看看这些奖项,就不用罗列加拿大的其它医学成就了。就多伦多大学来讲,多大医学院及下属的十所世界级研究医院,包括:大学医学网络(UHN),贝克斯特医院(BayCrest),成瘾及精神健康研究中心(CAMH),西奈医院(Mount Sinai),儿童医院(Sick Kids),圣迈克尔医院(St. Michael’s),阳溪健康科学研究中心(Sunny brook),多伦多康复研究所(Toronto Rehabilitation)及妇女学院医院(Women’s College),构成了加拿大最大的医学及生命科学科研集群。在每年十余亿美元专项科研经费的支持下,其下属的数十间研究机构产生的科研成果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处在世界前十位。

一句话:加拿大的医学技术与研究水平,的确是世界先进的国家之一。这也是很多华人移民加拿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加拿大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是两码事。医疗技术水平一流,表明很多中国无法医治的疾病,在加拿大可能可以得到医治;北美的新药新技术,首先会从这里开始;加拿大医院的硬件设施,比如仪器设备、病房病床、急救呼叫、医疗备案、医疗类别、药品制剂、医疗规章等等,也是世界一流的。而医疗服务水平,则是很多华人感到不满意的地方。据悉,加拿大约有200万百姓找不到家庭医生。仅此一项,就可以看出加拿大的医疗服务水平并非最佳。

据悉,加拿大的医生在整个医疗服务制度下,大致可分为三个组别:

1,第一防线(Primary Care):家庭医生(Family Doctor或General Practitioner,简称GP,也叫全科医生)便是坚守这防线的支柱,除了应付日常健康问题外,还负起预防疾病的任务。

2,第二防线(Secondary Care):医生在学院毕业后,经过两年的基本实习培训,获得机会进修专科4至6年,又经过严格考试和审核后,才可获专科证书,正式成为“专家”(Specialist or Consultant)。由于他们在医学上某一科目学有专长,家庭医生如遇到棘手的个案,都乐意将病者转介到专科医生。专家们在诊治妥当后,却要将病者交回家庭医生,只可建议何时需要专科检查一次。专家医生因此常被病者视为医学界的精英份子。

3,第三防线(Tertiary Care):坚守这防线的专科医生,大多数都是医学院内的教授、讲师、研究员或某大医院的顾问及主任。主要工作除了教学育才之外,还肩负诊治奇难杂症及研究工作。因此,他们被行家视为医疗服务的“灵魂”。

下面就以多伦多大学的大学医学网络(UHN,包括多伦多总医院(Toronto General),玛格丽特公主医院(Princess Margaret),西多伦多医院(Toronto Western))为例,具体谈谈几个方面:

1,非危重病人占用急诊资源。加拿大的大医院都会有急诊室(ER),尤其是呼叫911之后。从这一点来看,似乎是急诊病人可以得到应有的急救。正是由于911急诊很方便以及全民免费医疗制度,造成一些非危重病人占用急诊资源,从而导致真正的急诊病人无法得到及时处理。

在加拿大看病,首先要通过家庭医生,分辨病情的类型和严重性,再决定介绍到具体的专科医生(Specialist)。急症室的医生(Emergency Physician)也是属于这第一关的“守门人”,但急症室的医生原本的职责是看更为严重的病情,所以,此专科医生的受训时间是5年而不是家庭医生的2年。由于多数病人都是在家庭医生办公时间之外寻医,很多急症室被迫要看许多原本可以在家庭医生诊所解决的问题,因此造成了整个医疗系统呆滞。

据多伦多内行人士介绍,为了照顾到急症病人的需要,急症室的看门护士(Triage Nurse)会因病情的严重性将病人规划为5级。政府有规定:每级的病人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接受诊断和治疗,以1级为生命危殆,需要马上治疗,这样逐渐递增,5级最轻。很多人以为排了队就是一个一个按顺序看,其实,一些后来居上的病人也可能在你前面看医生,因为他们的病情可能比你的严重,才会先排到看医生,所以越是轻微的毛病等待的时间就越长。所以,建议不要贪图方便而滥用急症室来看病,如果不是非常严重,还是看家庭医生或walk-in clinic比较好。

加拿大急症室的资源是有限的,虽然分级系统可以帮助严重的病人早些得到治疗,但是由于政府有限制:每个级别的病人都要在指定时间内见到医生,过多的4-5级病人还是会影响到医生看2-3级病人的时间和效率。

2,病人数量和语言,决定了诊断水平。俗话说“熟能生巧”。中国大医院的门诊医生,每天看病人都是100-200个,而且每半年轮换到病房工作(住院部医生),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对于很多季节性的疾病,很容易做出初步判断。而加拿大的人口少,病人也就相对少,疑难杂症也少,医生的经验就显得相对不足,所以,大多数医生需要依赖检查结果,做出准确的判断。即使这样,在加拿大,仍有病情误诊的情况发生,当然,主要是在偏僻的小镇医院以及家庭医生诊所。

加拿大的医院与中国一样,实行按病人的数量收费(Fee for service),也就是说,看的病人越多收入就越高(中国的医院叫做门诊号计数工资,属于奖金的一部分)。急症室的医生往往都非常忙,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这一点,与中国的急诊医生差不多(我在一个故事里面有写)。其实,有些加拿大的急诊医生也不是那么负责,网络中有很多报道。当然,加拿大急诊病房的医疗设备很先进,很齐全,比中国强很多。

作者:kylel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