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加拿大家庭醫生

移民到加拿大定居,當然要面對多種困難,其中一個是如何選擇加拿大家庭醫生。由於加國的醫療制度是國營和普及的,聯邦政府每年撥出一大筆款項,分派給各省份和區域,各自處理種種的醫療服務。政府鼓勵省民參加這種普及醫療服務計畫(MSP:Medical Services Plan),一方面合乎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公平地提供高水準的醫療服務。

抵步後,新移民都要申請「工作証」(Social Insurance Number)和「保健咭」(Care Card)。前者是找尋工作的必需品,後者卻是看醫生和入醫院的通行証。有了這麼完善的措施,我們如何好好地利用它呢?

選擇家庭醫生有多種途徑,但各人要求的條件不同,所以祇好是各適其適。其實找尋一位適合自己的家庭醫生並不容易,因為要考慮下列各因素:

(一)言語溝通 — 新移民總是喜歡去看一位「同聲同氣」的醫生,不單談話沒有障礙,風俗習慣也彼此相同,更沒有需要別人翻譯的麻煩。

(二)交通問題 — 在北美生活,不懂駕駛汽車是很吃虧的,乘搭公共車有時是很不方便,一個有病在身的人,還要在冰天雪地久站在街道上等候,難免病情加劇。若每次見醫生要麻煩親友,又於心何忍。乘坐的士,言語有困難外,費用也不少。

要考慮的因素

(三)醫生行醫的態度和醫術 — 誰人都希望找到一名「仁心仁術」的大夫,作為自己的家庭醫生。不獨博學多才,還能細心聆聽。其實家庭醫生並不需要醫術十分高明,祇要能應付日常的普通疾病,能懂得及時轉介,讓專科醫生去診治一些奇難雜症。

目前「另類醫療法」(Alternate Therapy)是相當流行。不少家庭醫生都不反對病者去尋求這些治療方法,祇要他們事前能互相瞭解,便不會產生誤會。但也有一些醫生是不相信另類醫療法,極力反對自己的病者去接受它。因此,在選擇家庭醫生時,不妨打聽他們的取向。

(四)醫院問題 — 原來加拿大醫院收病人入院規則,除意外和急症,都是要醫生介紹,所有醫生(不論是家庭醫生,或是專科醫生)首先要獲得醫院頒發的「入院權」(Admission Right),才可以收病人入院診治。沒有「入院權」的醫生,祇好將自己的病人交托給另一位醫生。假如某病人為了某些緣故,不願入甲醫院,而他的醫生祇有該院的入院權,怎辦?解決方法,一是病者遷就,另一是轉交別一位醫生。因此,在選擇家庭醫生時,不妨問明一旦要入住醫院時,如何取決?

(五)制度問題 — 有些家庭醫生祇提供診所的電話給病人,每逢假期或非辦工時間,病者很難和他們聯絡。如有急事,祇好另找醫生或跑到急症部門求助。但有些醫生則會讓你知道他的住家電話、手提電話、傳呼機等詳細資料。每當他們出外公幹或旅行,亦會安排另一位醫生來協助。

大多數家庭醫生都是自設診所,自訂診症時間,歡迎預約。少部分的家庭醫生,卻喜歡參與「集體行醫」的醫療中心(Group Practice Medical Centre)。好處是每天二十四小時有醫生候診,也提供多項專科醫療服務。短處是在有需要轉介到專科醫生時,病者的選擇便變得有點限制。當然每個病者是有權選擇自己的醫生,但在醫療中心的制度下,困難和尷尬是難免的。

最後值得一提的,便是「方便診所」(Walk-in Clinic)。病者祇要拿著有效的「保健咭」,步入診所內登記,由當值醫生診治,快捷妥當。但患有長期慢性疾病的人,沒有一位瞭解自己病歷和可以信賴的醫生來診治,總是有點失落。

選擇家庭醫生實際行動

考慮了上述各種因素後,我們總要有實際的行動。通常新移民,都是聽取親朋戚友的介紹,碰碰自己的運氣,看看是否能夠和醫生合作。沒有親友的協助,便祇好看報章的廣告,或是到附近的商場,或許會遇上一個合適的家庭醫生。

有一點要注意的,在北美畢業的醫生,位位都是醫學博士(M.D.: Doctor of Medicine)。實習和進修後,考取家庭醫生專銜C.C.F.P.(Certificant of TheCollege of Family Physicians),成為家庭醫生醫學院會員。至於醫療中心(Medical Center)和方便診所(Walk In Clinic),可在電話簿黃頁查詢。

可以轉換家庭醫生嗎?

在加拿大,病者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家庭醫生。假如日後自己搬遷到另一個市鎮,或有意另覓一名家庭醫生,亦可要求舊一位的家庭醫生將自己個人的病歷,移交到新醫生的診所。通常醫生有兩種移交手續:一是將所有資料交給病者,由他自行處理,另一是準備一份病歷報告書(Medical Report),直接寄到新醫生的醫務所。

不少新移民,離開家鄉前已要求自己主診醫生準備了一份完整的醫療報告,這是理智之舉。移民定居後,先將那份報告書多影印數份,每次見一位新醫生時,可送上副本一份,自己永遠保留正本,那麼轉換家庭醫生便不會尷尬。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