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濟良所(希望之門傳道會)製作的玩具娃娃

上海濟良所(希望之門傳道會)製作的玩具娃娃

圖一和圖二顯示的我近年收集到的兩個上海濟良所女子們在二十世紀早期製作的兩個楠木娃娃。


圖一、上海濟良所製的一位穿蓑衣戴鬥笠的中國農民玩具娃娃。 Ref.# 20221020


圖二:、上海濟良所製的一位穿著傳統長袍馬褂、留長辮的清代中國男子玩具娃娃。 Ref.#: 20181021

濟良所,英文名稱the Door of Hope Mission的直譯是“希望之門傳道會”,直譯更能反映該會的宗旨。1899年傳教士包慈貞(Cornelia Bonnell, 1874-1916 )接受上海一所美國僑民子女學校的英語教師職位,以獨立傳教士的身份來到中國。之前,她曾向幾個傳道會申請來中國,但因身體健康的原因均未獲得同意[1]。來到上海後,她幾次目睹中國妓院女子的悲慘遭遇後,同分別屬於基督教長老會、浸信會、衛理公會、聖公會和內地會的五位女傳教士一起禱告,在聖公會等支持下於1901年創辦了上海濟良所。最初的會所是在聖公會吳宏玉老牧師的住宅[2]。

希望之門傳道會是為了拯救中國妓女而設立的,被救助者的也一直主要是妓女,但它成立之後很快發展成為一個多功能庇護所,也收容那些被遺棄、逃離虐待、被無法或不願意照顧的親戚帶來的婦女和女孩,有時甚至還有男孩。濟良所也曾一度幫助有需要的童養媳女孩,但這方面的工作後來遭到中國士紳們的嚴厲反對[4]。濟良所的救助工作分三個步驟進行。

第一步是「接待之家」(Receiving Home)。是為有需要的女子提供食物、住宿、醫療等緊急援助。接待之家多鄰近妓院所在地,與一般民居看起來沒有差別,門口掛著燈籠和耶穌救人(Jesus Saves)的牌子。

第二步是「首年之家」(F​​irst Year Home)。是為願意離開妓院的女子的第一年提供安排。她們居留在這裡上午接受識字、算術、衛生課、聖經等基礎教育,下午接受縫紉、刺繡、烹飪等技能訓練課。

第三步是「工藝之家」(Industrial Home)。是為那些居住了一年以上但仍需要繼續居留的女子們所設。在這裡她們參加一定時間的手工生產勞動,這不僅是為了緩和濟良所在經費上的募款壓力,也是為了幫助這些女子自強自立。手工勞動會付給她們工資,在她們離開時發給她們。由於人力物力有限,需要幫助的人多,濟良所對這些女子們的最後安排多是在確定安全的前提下由她們的家人接回,對無家人接回的則多是幫助她們尋找願意娶她們為妻的人。濟良所規定不允許納她們為妾。

除上述三步驟的救助之外,對被妓院留養的10歲以下的幼女等,濟良所則為她們另設有培植小學進行專門教育,期望把這些女童培養成護士、教員等知識女性。

工藝之家的婦女手工勞動的製品包括刺繡手帕、襪子、新娘嫁妝、玩具娃娃等。在上海濟良所幾十年的歷史中,製作了二十餘種約50,000個玩具娃娃。著名作家、傳教士賽兆祥(Absalom S. , 1852-1931) 的女兒賽珍珠(Pearl S. Buck, 1892-1973)17歲時曾在濟良所當針織課老師,並收藏過這些娃娃玩具[3]。

工藝之家生產的製品並沒有貼生產者標籤,我們今天很難確定哪些刺繡手帕、襪子、新娘嫁妝等是由濟良所女子所生產的。但它製作的玩具娃娃由於有獨特的楠木雕製的頭和手腳以及較多的文字研究資料而比較容易辨別。

玩具娃娃的製作過程是濟良所聘請當地的手藝人用楠木雕製人體的頭和手腳後,由工藝之家的女子用塞滿棉的布料製作身體,並把身體與頭和手腳連接起來,然後按當時中國社會各類人物的真實穿著從裡到外為玩具娃娃手工製作衣服、鞋子、配件等。玩具娃娃人物有新娘新郎、母親、父親、祖父母、兒童、農民、警察、滿族婦女、清朝官員、送葬者、人力車夫和士兵等二十餘種。它們的服飾不僅製作精細,而且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各類人物的穿著,因此不僅被認為是玩具,更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載體,被傳教士等用於介紹中國文化。這些玩具娃娃今天也受世界收藏界的喜愛,成為中國最早品牌的玩具娃娃。

救助被賣或被騙到妓院的女子常常不容易,需要警察甚至法庭的幫助。有時是願意從良的妓女捎來口信或信件,經警方調查證實後,展開救濟行動。有時是她們自己直接逃到濟良所尋求幫助。有一次六名妓女結伴到濟良所尋求庇護,老鴇糾集一群人在濟良所門前攻擊,需要巡捕房連續多日在濟良所門前派巡捕看守。儘管如此,濟良所的努力還是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到1935年創辦24年時,上海濟良所先後收容了4,000多名女子和5,000多名兒童[4]。到1941年時,先後收容了12,000人[2]。

向被救助者傳講基督教的道理,幫助她們生命的改變,當然是傳道會的首要任務。有的被救助者也會被安排參加附近的聖經班或教會學校學習。她們很多最終決志成了基督徒。如1906年接受洗禮的有26位之多[4, p.64]。1943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當所有的外國傳教士都被日軍拘禁關押,是一些曾被救助並信主成為了基督徒的中國女士們負責起了濟良所的繼續運作[4、5]。參考文獻[5]的作者1998年曾在上海通過一位牧師聯繫上了曾被希望之門傳道會救助的十一位女性和幾位男性,儘管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等動亂的巨大苦難,但仍堅持著他們的基督教信仰,仍把希望之門傳道會視為他們曾經的家,仍對傳道會關愛他們的傳教士保持著像對待母親一樣的情感[5]。

上海濟良所的救助經驗很快就擴展到了中國的其它一些大城市[2],直到1951年。

參考文獻(從略)

作者:方金琪(信望愛小屋),2024年09月25日,作者保留所有文章及圖片版權。歡迎轉載。轉載電子版文章時,請註明文章作者和轉自www.healthChinese.ca,並請注意在轉載時,不得對文章進行任何刪改。若需書面轉載本刊文章,請先徵得作者書面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