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人老人移民的两难
51周报第61期刊发了三篇关于华人老人受虐待的文章,引起了我许多的感慨。我家里老人多,除了有父母还有一个西人的婆婆,我每日亲身体会中西老人对养老善终问题的不同期望和做法。
随着生育率降低,人寿命延长,人口老化在各个发达国家都是一个大问题。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加拿大超过65岁的人口大约有五百万,占总人口14.8%,是过去十年里增长速度最快的群体。其中超过半数的老人与配偶同住。女性由于寿命较长,越到后面高龄独居的比例越高。独居老人面临着体力,心智,基本生活能力各方面的挑战,他们最终选择和亲人同住或者搬进老人公寓。
对加拿大本地人来说,养老这个任务由老人本身,成年子女和社会团体机制共同承担。老人们是独立的个体,有基本的收入保障,可能还有工作的退休金。他们在能够自理的情况下独居或者在老人公寓里与同龄人作伴;等到健康情况不允许之后进入老人护理院走完人生历程。这期间成年子女担任着探视协助,大事商榷, 安排家庭团聚等角色。虽然子女可以为老人提供有效的协助,但最终如何终老的决定权在于老人本身。我婆婆离婚后独居多年,一直也没想过和我们一起住,由于健康的原因最近几个月前搬来。她的意思是如果健康好转,或者找到老伴,就不会选择跟我们同住。
和本地老人相比,来自母语非英语国家的移民老人在加拿大遇到的困难要多得多,语言障碍和经济窘迫是两个最大的原因。被子女经济担保来的老人,由于不能立时领取老人金和低收入补助,国内的积蓄换成加币后就变成零头,老家也许还有亲人需要他们经济上支持,这些都令他们在加拿大完全经济上生活上依赖成年子女。1996年以后移民来的老人,特别是从亚洲和南美地区来的,92%和家人同住。加拿大过去十年来每年批准入境的大约有四万老人移民,他们的到来给加拿大的医疗福利社会系统无疑增加了很大的压力。政府以及社区资源跟不上,作为担保人的子女精力能力有限,加上亚裔文化中家丑不外扬的传统,华人老人群体中隐藏着许多未被重视和处理的问题。隔离感和孤独感是这类老人精神上情感上最深刻的体验;加上年迈带来的疾病更使他们无助无奈。
各个移民族裔里虐待老人的事件都有发生,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找工作难,家庭财政出现危机的情况下,老人更加被当作负担,这一点华人并非例外。和其他族裔相比华人虐老事件中身体暴力占少数,劳动剥削(无尽的家务事)和财产侵占(买房买车让父母拿多年的积蓄来垫付之后又把父母赶走)为多。另外婆媳翁婿之间的冷战,双方老人互相较量地位造成的家庭内部矛盾,令双方都有苦难言。作为老人,为子女为孙辈力所能及的他们尽力去做,无奈语言不通,不能开车,文化差异,没有足够财力,使他们纠结于想帮忙但不想成为负担之中,举步维艰进退两难。
我认识这样一家人,夫妻俩九十年代中期带着年幼的儿子移民到加。先生因为找不到工作便回国发展,妻儿留守加拿大靠先生在国内做生意赚钱养活。后来妻子又生了一个小孩,身体不好无法独自照顾两个孩子,便把自己的父母担保过来。十多年过去了,两个孩子大的早就工作离开家,小的进了大学完全自理。祖父母终于熬过了十年担保期可以领取老人金和低收入补助,开始有一点自己的积蓄。这时候在国内的先生年纪也不轻了,打算近年内结束当地业务回加拿大退休养老,两夫妻以后的花费全靠积蓄。先生认为岳父岳母有收入了,加拿大家里也空巢了,两老应该搬出去自住,不要再依赖成年子女。他催促妻子把大房子卖掉换个简单的公寓,减少家务负担。妻子觉得先生不在身边这十多年家里全靠自己的父母里外帮忙她才熬到孩子长大成人,这时候父母更老了,就算有点收入大家也应该住在一起互相照顾,现在踢出门去怎可忍心。先生认为两老这么多年在加拿大靠他养活,享受在国内乡下做梦也没有的生活。他们在家帮忙带孩子做家务是祖父母份内的合情合理的事情,不是过份要求,就算有功劳白吃白住这么些年也抵了。为此两夫妻闹得很郁闷,双方的亲友也各说各有理,大家僵持不下,祖父母黯然抹泪。且不说传统和责任,人老了以后,是否真的如此无处栖身?
(二)相见好同住难
养老送终本来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信奉的传统。几代同堂,老人善终在家人的环围下,本来是情理中事。然而移民到一个陌生的国家,不管是老人还是成年子女,都受到传统和西方文化交错的冲击。作为夹心阶层的成年子女,也许不是不想尽孝而是有心无力,应付工作和养育儿女已经耗费了他们全部的精力。加拿大生活里衣食住行中“住”之昂贵,令许多普通家庭不可能负担得起在附近另外购置/租赁物业让父母安居。既然不得不住在一起,老人和成年子女两方应该坐下来交换意见,把丑话都说在前头。然而我们却很少这样做,两代人缺乏坦白诚恳的沟通,导致问题出现后解决起来非常困难。
从儿女的角度,我希望老人们明白,儿女长大成家后,他/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人是配偶,不是孩子,更不是父母。只有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和谐美好,孩子才会在稳定温馨的家庭环境里健康成长,老人才可能得到长期的照顾。许多老人出来了带孙子,做家务,甚至把自己一生的积蓄都掏出来给子女买房买车,这一切都是非常宝贵的贡献。但是老人们可能没有在生活细节,婆媳翁婿和亲家关系上注意,导致年轻夫妻之间为了父母产生争执乃至离异,这样的损失是其他一切的付出都无法弥补的。老人们应该用多年的智慧经验,帮助夫妻增进感情稳固婚姻。特别是在有了孙子之后,为处于夹心阶层的中年人减压,促进家庭和谐。
其次,在决定了把某一方或双方的父母先后或轮流接来长住之前,年轻夫妻之间应该就未来潜在的矛盾达成共识。首先双方都应该预见到,无论任何一方的父母来住,给配偶大多是增加了经济上心理上体力上的负担。假如以前两代人之间有过不快的经历,那么把老人接来就更要谨慎处理,免得旧创引发新痛,可能导致感情破裂婚姻失败。那些双方老人都期待来加的家庭,如果子女经济能力只能负担一家老人,另一方老人必须做出让步。对这种让步,得胜的配偶及其父母应该对另一方表示由衷的感激,设法通过其他方式表示补偿。
再者,一个屋檐下只能有一个领导,谁是领导取决于夫妻间的协调分工与个性,而不是用收入来决定。由于父母在家的时间多,而妻子通常是管家婆,老人和主妇之间的接触最多,发生矛盾的机会也最大。我认为一个家庭内部的事情,家里老中小各辈都应该视主内的妻子为主导,不管她收入是否与丈夫平起平坐,都给她足够的尊重。有的公公婆婆思想比较传统,潜意识里仍然有男尊女卑的观念。他们认为在儿子的家里公婆要有话事权,特别是婆家的人也在的时候,更要表现出主次尊卑的关系。抱着这样的心态,引发不快和矛盾的几率是百分之百。对于那些和女儿女婿同住的老人们,如果女儿的主妇地位稳固的话,那么请你们反过来给女婿足够的面子,让女儿这个主妇做得舒坦。老人在女婿和媳妇面前,关心却不多事,帮忙而不插手,不偏帮不生事,抱着把自己当客人的心态比较容易相处。
从老人的角度,我认为儿女们应该明白,老人们的适应性不如年轻人,他们即使多年后还不习惯加拿大的生活是可以理解的。衰老本来就给人的身心造成打击,加上移民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没有自主权没有朋友同事,(不会开车)无法自由出入。有能力谁愿意依赖别人,谁愿意在子女家里看着人脸色做人?这样巨大的生活转变,换了是我,就算让我住在金子做的屋子里,也未必觉得幸福。移民老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问题往往被忽略。很多人觉得父母老了就自然是脾气孤僻,行动笨拙,记忆减退,而没有考虑到这些也许是心理,神经等疾病的早期症状,忽略和延迟了对他们的诊治。
相信大家都读过一个木碗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老人和儿子媳妇孙子住在一起。老人眼花耳背双手发抖,吃饭经常打翻碗碟,将饭菜弄撒一地,为此儿子媳妇都非常嫌弃他。为了减少碗碟打碎的损失,他们不让老人同桌吃饭,儿子还给老人做了一个木碗。孙子看到了,也想做一个木碗,说是等父母老了给他们用。三代同堂的移民家庭里,父母用对待祖父母的语气态度处理方式,年幼的孙辈们会毫无机心地效仿。我到一个朋友家里做客时看见八岁的孩子对奶奶说话很无礼,后来发现妈妈也是这么对奶奶说话,“喂”来“喂”去的象喝乎下人。小孩子有样学样,妈妈没觉得有什么问题。这些对自家老人恶言相向乃至身体攻击的人们,有没有想过他们将来也会有弱小无助笨手笨脚,糊里糊涂的时候?不管一个人今天多么意气风发如何扭转乾坤,到老了都会被遗忘被嫌弃,甚至被欺凌。你希望你的孩子们将来怎么对待你,也许今天你就可以先做个榜样。
(三)同住难,不同住也难
就算有的家庭资金足够,可以承担两个物业与老2人分开住,当老人的健康开始明显的衰退时,分开住的问题也多。老人们语言还不通的话,自己不能开车,买菜,看医生,家里维修,需要用英语应付的事务,难道不是子女抽空去办理么?我公司里有好些不同族裔的同龄同事都在经历着上有老下有小的考验。他们的父母原先是分开住的,但是随着年龄增加,同事们上班时间接到的“热线”电话越来越频繁:小事情包括眼镜找不到了,电视机没信号了,钥匙丢了;大事情包括开车撞烂了自家的围栏,摔断了手,或者犯病被送进急诊。这些只是突发事件,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卫生医疗还需要人帮忙打点。成年子女出了工作还要照顾未成年孩子,多照顾一个家是非常有压力的。我现在就是这种情况,自己的父母和婆婆都需要照顾,两个大人都要上班,孩子也很小。如果分开三个地方住的话,光是大小事情来回跑就已经令人筋疲力尽,还不如都挤在一个屋檐下,买菜一次过买完,卫生一次过搞完。
我认识一些本地老人,没有足够的资金住条件较好的退休屋(Retirement Homes),健康情况又没有严重到要住护理院,子女住在外地,他们只好先住着普通公寓排队等候老人公寓,一等就是六七年。看到他们扶着助行器颤颤微微地去附近的超市买菜,光是等TTC的残疾人专用车接送前后就是四个小时。他们坐在MALL大门前不敢走开,怕一走开错过了接送就损失大了。独居的老人很容易受伤,打翻热水被烫,眼花吃错东西,记性不好忘吃药,磕磕碰碰摔倒都不稀奇。老年人多少有些慢性病,慢性病发作,家庭医生不能马上约见,他们只好打911去急诊室。急诊室医生只会给你缓解表面症状,一旦情况稳定便让你出院去和自己的家庭医生跟进。而在急诊室那漫长的等待期间,无人在旁安慰照顾。等折腾一番被打发回家,家里没有干净的衣服可口的饭菜亲人的招呼等着,反之是更多的困难接踵而来。亲戚,朋友,社工,老人服务社会团体不可能随时上门及时解决急需。独居老人们得不到妥善的照顾,结果就是加速了慢性病的恶化,进一步减弱他们的自理能力,这是一个恶性循环。长期护理院不是你想进或者有钱就能进的。目前针对华裔的长期护理中心只有颐康和孟尝阁两个,床位也仅仅在1200个左右。与子女同住能够延长老人的健康期,减少意外发生。
我的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她每天为家人亲友祈祷平安之余,就是求上帝给予“好死”,意思就是希望在没有太多太长病痛的情况下在亲友的守护中有尊严地离去。母亲一生极为自强,永不妥协永不停歇。她十分担心老来心智失灵记忆丧失变成傻子一个,或者头脑清醒身体瘫痪终日耗在病床之上。作为一个中年人,眼见在我心目中是超人的母亲日益虚弱,我无法不去想二三十年后我成为老太太的光景。衰老是自然法则,是全人类无可避免的无奈。在有限的人生里,让我们做力所能及之事,让自己和我们的老人都在更有人情味的氛围里度过吧。
2012年11月10日 来源:51周报 作者:午夜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