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商店:美国城市的特点
第二天早上起来,头等大事是找食物充饥。
旅馆周围步行范围内没有上午就开门营业的餐馆,旅馆房间桌上放着去最近商场的示意图。我是学地理出身的,自以为有地图就万无一失了。但没想到转悠了一个多小时,不仅地图上的商场没找到,甚至连一家商店的影子也没见着。公路两侧是一栋栋单门独户的住房,屋门紧闭,只有脱在门外的鞋子让我猜想室内可能有人。他们在家里做什么呢?在吃早餐吗?他们的食物是哪里买的呢?我饥肠难忍,真想敲门请教。
终于遇到了一位路过的行人。他告诉我再拐几个弯有家食物店。按指点我找到了那商店,买了几个面包和一瓶水果饮料,在店外的凳上坐下,便饥不择食起来。吃完面包,又回到那店内,想买些食物带回去。这时才发现那店很小,货物品种单调,许多食物都是韩国货,因此猜想可能是韩国人开的店。檀香山市有近百万人口,在美国是个大都市了。在国内时,英文课本上说美国城市都有超级市场,不仅规模很大,而且还可以申请商场顾客卡以享受购物优惠价。心想那规模一定不是眼前这小店可以比拟的。我已几个面包下肚,不服输的劲头又上来了,决心不再找那地图上的商店而要去檀香山市的商业区溜达一圈。
商业区在哪里?当然少不了市中心。我曾很熟悉的城市,长沙、南京、北京、上海、牛津、伦敦,市中心都是商业区,尽管可能不是市内唯一的商业区。因此,等了近半个小时,我坐上了开往市中心(downtown)方向的公共汽车。公共汽车亭或汽车上没有在中国常见的那种汽车路线和站名示意图,司机说要换乘一次车并答应到站时叫我。我换了一次车,总计不到二十分钟便到了市中心。下车举目四顾,心生疑惑:四周只有宽阔的草坪和高大的树木,视野可及没有一家商店。我怀疑司机叫我下错了站,向一位同时下车者询问这是否真是市中心,问答是许多不懂英文的中国人也能听懂的“yes”。
既来之,则安之,这市中心到底是什么,我要弄个明白。于是,穿越草坪和树木,漫步溜达起来。大概是气候温暖湿润的缘故,草坪绿油油软乎乎的。草坪中间和周围有亭亭玉立的棕榈树和盘根错节的大榕树。还有一种我叫不出名的树,那树占地范围很大,树干上长出许多垂吊着的根,有的根已接触地面,长成了小的树干,因此每棵树自成一片林,在那林里穿行,别有一番风味。记得大学植物地理学课本上说,这种形态的树只生长在气候终年温暖湿润的热带或南亚热带。我意识到自己这个从未走出过温带气候圈的人,第一次置身在热带之中了。
草坪南侧是卡么哈么哈(Kamehameha)国王的铜像。卡么哈么哈国王一七九○至一八一九年在位,是夏威夷群岛的统一者和夏威夷走向现代化之路的领导者。原来这夏威夷在白人到来之前并不是嗤毛饮血的野人之地,夏威夷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国家组织。白人一八二三年开始定居于此,早期以传教、种植和经商为业。后来白人日多,势力日强,在美国政府秘密支持下于一八九三年推翻了亲英国的丽丽吾卡拉尼女王的政府,当起夏威夷的主人来了。夏威夷人生性平和,整个政府被推翻的过程,被白人描写为“可笑地容易”—只有一位夏威夷警察的手被击伤(Bijignani,1987)。尽管如此,美国政府为了支持叛乱的成功,还是从波士顿派出了它的海军舰队,理由是要“保护美国人的生命安全”。后来才知道至今每年在被推翻的纪念日,夏威夷原著人仍举行要求独立的游行。只是那游行在这新闻自由的世界,既无人报导,除夏威夷之外也无人知晓。
铜像南面是卡么哈么哈五世的王宫,现在的州法院。横过公路,草坪西边是伊欧拉尼王宫。王宫始建于一八七九年,竣工于一八八二年,耗资三十五万美元。草坪北方是建于一九六九年的州府大厦,东面有州档案馆和图书馆。参观完这些从古到今的景点,时间已是下午。市中心附近没有商店,又耽心东西方中心可能找我联系,因此,坐上来时的那路汽车,旧道返回。在那小店买了些吃的,便回旅馆了。
有了头一天的经验,第二天再也不敢过分自信,出门前向旅馆服务员仔细打听了图上那商场的位置。原来那地图大概不是专业人员所绘,有一条街的方向标错了。几天之后,总算对市内商业分布有了些轮廓。城里没有我们中国人脑子里的那种商业区,商业以超级市场或购物中心为单位成点状分布。我住的旅馆向北、西南和东南三方二十至三十分钟步行路程内各有一家超级市场。除中国城外,市内唯一的商业街在外克克(Waikiki)海滩附近。那里是旅馆的集中地、游人的中心,商业街也面向游人,以出售纪念品、工艺品和首饰等为主,食品和日用品的价格较城里其他地区高出不少,夏威夷居民很少去那里购物。
回想在夏威夷寻找商店的经历,不禁好笑。原来这世界上,再简单、再习以为常而觉得顺理成章的事,不同的人和社会也可能有不同的做法。我把中国和英国城市的基本布局推而广之于美国,才会有这段寻找商店的奇遇。实际上,或许是受亚洲的影响,或许是地域狭窄所限,檀香山市的超级市场和购物中心都还在市区内。后来到美国大陆,才发现许多城市的超级市场和购物中心都在偏远的市郊。通常一个或几个以食物为主的超级市场和以服装日用品为主的购物中心相临在一起,加上一些小店,被统称为一个“Mall”。Mall是美国电视和大众口边的常用词。我查阅《新英汉词典》,想查看该怎样译为中文,却发现词典中只说该词有(供散步的)林荫路、铁圈球和(木制的)大槌三种可能用法。可能是美国城市里这与商业相关的Mall,对生活在中国城市的人太难想象了,因此才在中国人编的词典里把这个词的最常用意义也略去了。
后来在美国大陆遇到来自美国之外的友人,发现他们在美国城市也多有过寻找商店的苦恼和感慨。相比之下,来自中国大陆的人抱怨最为温和,多只以“在美国生活必需有车”一言概之。但来自欧洲大陆的人,大概是在文化和生活品质上与美国相比更充满自信之故,对美国城市直摇头。一位从法国到我现居住城市(麦城,威斯康星州首府)开会的同行对我说,这城里既无文化历史古迹又找不到商业区,每天会议后他只好呆在旅馆睡觉。这独特的商店分布使太太几乎失去了逛商业街这个平生最大的爱好,但我却因祸得福。无论在中国还是英国,我都怕陪太太逛街。尤其怕逛南京城的商业街:从南大校园南园后门出发沿中山中路到新街口,再经中山东路往东,然后沿太平南路向南直至夫子庙,沿途商店不断,太太百逛不腻。幸运时,太太会同意到夫子庙为止,坐车返回。但若她逛兴正高,便会要求从夫子庙向西插上中山南路,再回到新街口。每次逛商店回来,我累得趴下,太太却心满意足得意洋洋。而现在,谢天谢地谢美国佬,大概是因从一个商业点到另一个商业点逛兴不能连续之故,太太从到美国大陆后便很少要求逛商店了。有一次从电视里得知美国第一夫人(克林顿总统夫人)最大的爱好是逛商店购物时,我和太太很惊讶,不解她在这“商点”间何以维持逛兴。但转念一想,她是总统夫人,逛的大概是纽约那种超级城市的街,不是我们这小州府可以比拟的。
作者:方金琪 加拿大中文医疗保险资讯网 http://www.healthChinese.ca
作者保留所有文章及图片版权。欢迎转载。转载电子版文章时,敬请注明文章作者和转自www.healthChinese.ca,并请注意在转载时,不得对文章进行任何删改。若需书面转载本刊文章,请先征得作者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