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欣赏加拿大人的工作、生活态度

今年上半年有两位年轻人因工作压力太大太劳累而猝死,一位是中国人,在中国的一家电脑公司做程序开发,一位是90后印度人,在美国的著名投行高盛工作。两人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工作,一个是IT业一个是金融业,行业不同,但他们都是亚洲人,都是行业精英,都是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都是被父母、家庭寄托了无限期望,都是智商很高但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知之明。
我这么说不是贬低他们,而是两位精英从事的行业正好我家也有两位在这两个行业内工作,使我对这两个行业有些许了解,才斗胆对两位精英作出这样的评价。两位年轻精英的猝死让我痛心,也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先说那位IT精英,看报道应该是项目负责人,一个工作能力很强、把责任都扛在自己肩上的项目负责人。在北美IT业的华人不计其数,做项目经理的也不少,还没听说有因为工作而累死的,工作压力再大也没人为一份工作而搏命。凡事量力而行、知道进退才是明智之举,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身体状况有客观的认识才算是有自知之明。
一个家庭的赚钱主力还有一个最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买保险。很显然这位IT精英没买保险,他的猝死不仅使老婆孩子父母一下失去了亲人,还使他们陷入经济困境。需要郑重声明的是我不是保险经纪,我们只是风险意识比较强。在中国时先生每次出差坐飞机都会买保险,登陆加拿大后最初三个月没有“公费”医疗,我们全家买了三个月的医疗保险,我怀孕后先生就给自己买了人寿保险,给太太孩子保障。不能说不买保险就没责任心,但主动买给家人保障而自己享受不到的保险一定是有很强的危机感和责任心。
再说那位金融才俊,他的能力胜任很多工作都会绰绰有余,但做投行的工作似乎有点问题,否则不会累死,而他的个性按照他父亲的描述根本就不适合投行,甚至是美国那个社会环境。事实上不管是在美国留学还是在投行工作,他都不开心,投行的工作让他感觉非常累,身体已经出现不适,否则不会顶着父亲的压力辞职。如果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回家乡当教授,他既可以过幸福快乐轻松的生活,也同样可以光宗耀祖,满足父母、家族的荣誉感、成就感,可惜他的父亲太看重“名”,软硬兼施让孩子又回到那个根本不适合他、让他感觉身心疲惫并最终要了他的命的环境,直到孩子命归黄泉父亲才知反省,但此时肠子悔青都没用了。
这位父亲自己说,他的余生会一直痛苦、悔恨、自责。儿子带给他太多的荣耀、自豪,让他在所有人面前特别有面子,儿子甚至是整个家族的荣耀。儿子在美国的高盛工作让他的荣誉感、成就感达到了顶峰,当儿子准备离开不适合自己的环境,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回家乡当教授时,父亲不能接受,也许他觉得离开就是失败,而他不能接受这样的失败。在他的不断施压下,儿子硬着头皮又回到那个让他不堪重负的地方,最终英年早逝。此情此景,父亲怎能不自责,怎能不痛苦万分。图虚名真是害死人啊!
当初我儿子申请投行的工作,先生说趁年轻锻炼、学习几年没问题,我心里就一直敲小鼓,担心儿子身体受不了,我很高兴他面试没成功。儿子后来找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的工作,我就觉得非常理想,因为他的个性和特长跟他的工作十分match。虽然儿子已经在商业银行工作,先生还是很希望他申请投行的工作,但儿子很坚定地一口回绝:投行不适合我!因为做的是非常适合自己的工作,很容易就能胜任,领导非常喜欢、欣赏他,工作刚刚三年被另一个商业银行看上,因为面试很成功,manager担心他不去,给他8级最高level的工资,现在的头衔是manager,做策略(strategies)。如果去了投行,哪有现在这样的结果。
一个朋友曾经跟我感慨,觉得自己的孩子无法跟人相比,他周围朋友的孩子都是学习成绩非常优秀,都是去美国读常青藤大学,毕业后去华尔街的投行工作。我问:去投行工作以后职业道路又怎么走呢?因为投行的劳动强度非常大,是真正吃青春饭的。回答是:投行收入高,可以提前退休。如果要多挣钱,途径很多,何必非要去投行做脑力体力都是高强度的工作。有一个朋友的儿子在香港的投行工作几年后转为企业高管,后来做到CFO(在中国)。这也是一位朋友鼓励我儿子申请投行工作时向我展望的职业发展前景,可能够成功的人凤毛麟角,特别是对于华人来说,而且对于儿子来说如果去投行,他要改变、适应的东西太多,很可能是费力不讨好。
每年9月各大公司、银行都会去各个大学招人,其中就有轮换岗招优秀毕业生,即招你的时候就已经要把你当成manager培养了,进公司后安排的工作、培训、升迁的机会都会比一般人好、多,我儿子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轮换岗,他工作3年(7级升8级通常要3~5年)就能升到8级有自身的努力但也合情合理,因为manager给他安排的工作不是纯技术类而是偏管理,还有几次关键的培训,都为他日后的升级做好了准备。如果他去了投行,也就是在最基层做个高级labour,哪有机会研究公司的政策(以前的工作)、策略(现在的工作),每天还累得贼死。所以我对朋友说:不必羡慕那些去常青藤、华尔街的学霸,找对方向走对路,你的孩子在加拿大可以有比那些人更好的前途。这不是酸葡萄心理,我是个实用主义者,图虚名的事我不会做也不会要孩子做。我相信做自己擅长的事才能事半功倍,走适合自己的路才会轻松愉快。人生是长跑、马拉松,笑到最后的常常不是起跑时快的,屌丝逆袭的故事比比皆是。
如果那个金融才俊坚持自我,如果那位父亲能够尊重孩子,就会是喜剧而不是悲剧;如果父母不是死要面子,孩子也就不会活受罪,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如果父母不对孩子寄托太多太大的希望,孩子会生活得轻松一点;如果家庭、父母不给孩子太大压力,孩子做决定时会更客观、理性一点;如果一个家庭的经济不是靠某一个人支撑,那这个人还需那么搏命吗?
两位青年才俊猝死之前都是连续加班、熬夜,都是感觉特别累,都是身体已经敲了警钟,但他们没有重视,所以他们的猝死应该让我们、特别是那些工作狂警醒,让那些忙碌的公司更人性化一点。我们每个人都要记住、也要提醒孩子记住:如果不是做要救人救火当兵之类的特殊工作,没有什么工作需要去搏命的。我很赞赏加拿大人的工作、生活态度,先生有一次问儿子:你对自己的收入满意吗?儿子回答:满意!再多就累了!这就是知足常乐吧。

2015-09-26 10:20:40  51 博客, 作者:Jane820